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黑龙江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过程中

黑龙江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过程中

作 者:邱云涛 李 博

(黑龙江工程学院体育部 哈尔滨   150050)

        [摘要] 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之间联系极其密切。高校体育的存在,为社会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本文从黑龙江省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过程中课程体系构建的现状出发,在分析黑龙江省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二者之间接轨途径发展的基础上,认为黑龙江省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过程中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即应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养成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引导学生多参加校外体育活动等等。
  [关键词] 黑龙江高校体育;社会体育;课程体系

        前言
  从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来看,体育教学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理论及实践能力,而且是社会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高校体育是社会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高校体育的存在为社会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社会体育的发展促进了高校体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1]。但是从黑龙江省目前的课程体系的现状来看,高校和社会体育在接轨过程中的课程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针从这个角度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和分析。
  1黑龙江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过程中课程体系构建的现状与分析
  1.1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在本研究中,调查对象主要是黑龙江省的在校大学生和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在校大学生问卷调查涉及到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齐齐哈尔大学、大庆石油学院等20所高校,已经毕业的大学生的调查范围涉及到哈尔滨、北京、上海、深圳、沈阳等7个城市。在本次研究中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共发放了600份调查问卷,其中在校学生300份,已毕业学生300份。收回552份,收回比率占92%。问卷的信度采用了再测法,信度为R=0.84,表明调查文具具有较高的信度。
  1.2 黑龙江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过程中课程体系构建的实际情况
  高校体育是黑龙江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它的存在是学校在体育各项工作中的核心环节,而高校为了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最关键性因素则是体育课程。从本次调查得出的统计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高校体育开展的体育课程包括篮球、排球、足球、游泳、网球、轮滑、乒乓球、羽毛球、游泳、武术、健美操、健美、体操、网球、体育舞蹈、跆拳道、散打等等。黑龙江省体育教学中理论课的教学占教学时间的14%,体育技术课程的教学时间占86%。从调查的结果中可以看出,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学校的理论课教学涉及社会体育或者终身体育的理论教学内容极少,课程体系的设置对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作用极低。同时在体育技术课程的实际教学中也没有将社会体育等内容作为需要关注的重点之一,在教学或者训练上做必要的加强[2]。
  从本次关于黑龙江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过程中课程体系构建现状的调查结果还表明,在校大学生参加社会体育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并不强。社会体育对学生身体及日常生活所带来的积极促进作用也无法得到真正的发挥。从这个比率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在社会体育的参加过程中可以起到缓解学习压力、提高社交能力、提高自身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3],但调查结果也表明,学生在社会体育参加上缺少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这个层面出发,高校体育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应加强在这方面对学生的引导。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还发现,毕业后的大学生参加社会体育的积极性及效果要比在校的学生效果好一些。毕业时间越长,参加社会体育的比率越高。已经毕业的学生主要参加的体育项目有跑步、骑车、武术、健身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及足球等等。与在校学生相比,毕业学生参加社会体育的需求是为了锻炼身体、进行社会交往、缓解心理压力,同时他们表现出在社会体育的参加上有着较强的目的性。
  2黑龙江省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发展的途径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过程中之所以强调可以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来实现,这是因为在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两者之间存在着诸多的接轨发展途径,这些接轨发展途径在黑龙江省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也不例外,作用明显。
  2.1体育场所
  从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两者之间在体育场所等方面的接轨发展来看,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两者之间在体育场所上是可以互通有无进行合作的。高校在体育教育方面来说,无论是体育教育的软环境,还是的硬性条件都比社会体育优越的多。因此,挖掘高校体育在与社会体育接轨过程中所具有的潜力,为社会体育的发展服务,是需要高校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实现的重要管理目标之一。
  2.2组织管理
  从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组织管理学校体育,为社会体育进行服务。具体的方式确立以社会体育服务为中心的黑龙江高校体育服务管理方式,建立以社会体育健身中心、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及体疗康复中心等为主要方式的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办的诸多社会体育服务的产业结构。
  2.3教学内容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要做好黑龙江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接轨,就要求高校体育的教育教学在内容上在做到与中学阶段教学内容接轨的基础上,与社会体育的教学及实践进行必要的接轨,要在教学内容的完善上不断的适应黑龙江省社会体育不断发展的需求,根据社会体育的需求进行合理的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与时俱进的做好在教学内容层面上的黑龙江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接轨工作。
  2.4教学资源
  从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受我国目前的高校体育社会化发展趋势的影响,黑龙江省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拥有高校体育教学和社会体育教学的双重任务。从某种程度来说,黑龙江省社会体育的发展与进步与该省的高校教学资源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学历高且体育专业专项技能专长比较多的群体代表,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资源的作用发挥对黑龙江省社会体育的进步和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同样的,在黑龙江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过程中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合理的安排已有的教学资源是非常必要的。
  2.5全民健身运动
  在黑龙江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途径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发挥在全民健身运动中高校体育应有的作用。在这方面能够采用的方式也是很多的,目前比较常见的有企业和高校联合组织高水平的运动队,通过这种灵活的方式所开展的健身运动较好的运用了高校和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上所具有的优势,给企业的业余生活带来了丰富的内容,促进了全面健身运动的发展。
  除此以外,高校还可以通过自身所具有的师资力量及教学条件为本省的全面健身计划培训出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根据《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体育健身活动的方法和手段,并有较强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能力[6]。充分利用教学人才优势与教学条件优势,培训一大批优秀的体育指导员,对保证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黑龙江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发展过程中课程体系构建的策略
  3.1加强体育理论教学
  体育理论课的作用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基础知识的同时加深学生的体育理念。随着社会体育在高校体育的关注度的提升,社会体育的相关理念也应该列入高校的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中,正是从这个层面来说,有必要在高校的体育课程体系中加入社会体育理论的知识。从本次调查的结果也可以看出,黑龙江省高校体育在教学中存在着轻视理论教学的问题,也就是说无论是从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角度,还是从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接轨的角度出发,黑龙江省的高校都应该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加强社会体育理论基础知识及其他相关的体育理论课教学。
  3.2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除了上文提到的理论课外,在黑龙江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发展过程中实践课的设置也非常重要。实践课是目前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因而在教材的选择上也要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设置要求。从本次调查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黑龙江省的高校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对社会体育的关注力度不够。同时从本文的分析也可以看出,有必要选择能够对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培养有一定的作用,能够促使学生能够强身健体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思想、体育实践能力,尤其是在学生毕业后能够对其将来的工作和学习有一定促进作用的实践课内容的加强。
  3.3养成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为了更好的实现在黑龙江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的接轨,协调发展,在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设置过程中应加大课外活动的力度,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学习习惯。通过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在毅力、坚强等诸多方面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体的可以通过各种体育比赛或者各种集体的或者小团体的体育组织方式来实现。其所要达到的目的是通过在体育课程体系中设置诸多的课外的可供学生选择的项目内容与练习方式,吸引学生自觉走上社会体育的发展轨迹。
  3.4引导高校学生多参加校外体育活动
        除了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引入社会体育的理论及实践课程外,还要有组织的引导高校学生多参加校外的体育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或其它节假日进行的各种健身活动。这些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是同步的,这无疑是学生对社会体育形式种尝试,它为大学生从高校体育向社会体育过渡提供了一个适应过程,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在大自然和社会体育的各种形式中,来完成高校体育形式的过渡。
  4结论
  从黑龙江省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来看,黑龙江省高校体育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只有不断的以社会体育的需求为基础,以学生的素质教学为关键重点,确立以社会体育学、社会体育管理学等倡导终身体育的课程体系为高校体育的主干学科,有效的发挥高校体育在社会体育方面应有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所具有的在教学资源及体育设施等诸多方面的优势,才能促进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融合和共赢。黑龙江省高校首先要积极开展自身的改革,大力发展与社会的横向联系,为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发挥重要的作用,为发展社会体育建立崭新的体系;其次要重视个性的发展,要适应时代的变化,要向终身学习体系过渡,教育必须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要符合主体需要变化的实际,要有利于向社会化进步,要脱离专业教育的模式,要结合黑龙江高校体育的特点、传统、条件、师资水平、学生基础等实际,制定具有黑龙江高校体育教学特色的教材体系;高校体育在完成增强学生体质任务的同时,应利用自身的教学优势,对热爱社会公益活动且具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学生进行重点培训,把他们培训成为校内的“体育老师”,校外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并利用场地空闲时间与社区群众锻炼时间相结合,为社会体育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俊.谈谈21世纪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认识[J].科技信息,2009 (34).
[2] 李照和,陆鹏.冰雪资源与黑龙江高校体育文化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 (4).
[3] 马辉.根据未来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论高校体育学科发展趋势[J].考试周刊,20010 (8).
[4] 蒋钢强1.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9 (4).
[5] 杜云.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走向的探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9).
[6] 王满福,王兴一.校体育课程与社会体育延续性对接研究 [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