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语课堂的师生互动在英语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讨论了师生互动的几种组织形式,为加强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堂;师生互动;组织形式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注重语言知识的应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往往强调教师对语法知识和语篇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以至于出现“聋哑英语”的现象。美国学者巴克曼提出了语言交际能力的学说。他将语言交际能力分为三大部分: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根据巴克曼的学说,无论是语言组织能力,语言使用能力还是策略能力,都需要通过交际实践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语言知识到语言能力,从语言能力到交际能力的转化都需要交际实践。
怎样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交际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呢? 英语课堂的师生互动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把教师和学生联系在一起,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沟通提供交际舞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交际过程学习英语、运用英语,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达到学好英语,用好英语的教学目标。
中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听力比赛。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语言输入来完成的,要实现语言习得,学习者必须通过听力和阅读吸收语言材料,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以促进其语言习得。他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时,才能习得语言。这就是克拉申语言输入理论的要点。中学英语学习中,听力输入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输入,因而对中学生语言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语言习得上的不利因素,扬长避短。
听力输入是语言习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对第二语言学习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学生减少母语干扰,增强语感,从而促进语言学习。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举行英语听力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引起学生对英语听力的重视。同时听力比赛主要以学生“说”为主,教师观察和评价,在英语课堂中引入听力比赛,也避免了教师“一言堂”,学生不发言或少发言的情况,从而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朗诵比赛。师生互动的一个特点就是学生要“说”,学生开口“说”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朗读。朗读是英语学习的基本方法,英语教学中应经常采用。学习困难的学生其显著特征之一就是不会读。学生不会读课文,即使学再多语法知识,背再多单词,在交流、做题时也容易遇到困难。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学会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积累了一定的词汇和句法基础,就能更好地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练习。教师可以将朗诵比赛引入课堂之中,在课堂上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朗诵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对朗读这种学习方法的重视。
三、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很多学生具有展示自己的意愿。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可以在枯燥的学习中带来活泼的气氛。还可以矫正学生不愿开口的习惯,从而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这类活动,教师可注重以下环节:(1)选定话题。教师应设置话题情景,要求学生以对话或表演的形式反映话题内容。(2)角色分工。根据话题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情景,确定角色分工。(3)准备道具。(4)演练。在学生演练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指导,尤其是对语言知识应用上的错误进行纠正,以达到学习的目的。(5)表演及评价。
四、 课堂问答。师生互动的一种常见形式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也是被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同时能更好地复习、巩固所学语言知识,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教师提问在问答活动中非常重要,提问的内容和技巧对问答活动的进行起着重要作用。提问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问题要难度适中。难易不当的问题意义不大。太难,学生难以回答;太简单,学生不能得到提高。(2)提问要具有广泛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面向少数成绩好的学生。(3)问题应具有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答案不唯一,可以有很多答案,只要是合理的就行,能更好地启发学生思考。
五、辩论。课堂辩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发表见解,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通过课堂辩论,学生巩固了所学语言知识,并通过自己组织语言加以应用;同时在辩论的过程中,思考自己和对方的观点,分析论据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辩论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辩点的选择。教材是实施辩论的载体,应依据教材,从中发掘辩点。(2)辩论要有逻辑。辩论中常出现一种现象:忽视对方的观点,只顾阐述自己的观点。有效地辩论应包含针锋相对的反驳,而不是一味罗列论据,只顾阐述自己的观点。(3)评价要侧重于鼓励。辩论尤其是英语辩论对学生要求较高,因此对学生的表现要多鼓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六、演讲。可以在课程开始的几分钟内让学生上台演讲,英语课前三分钟演讲就是一种有效的师生互动形式。这种形式有利于减少学生的怯场心理,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这样的课前演讲是一个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使学生精神饱满、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要取得良好的演讲效果,教师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选题要适当。演讲题目应当联系教材和实际,适合学生学习水平。(2)演讲稿要准确。学生应当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演讲稿。教师应给学生适当指导,并且对演讲稿要把关,尤其是语言上的错误要及时指出并纠正。(3)评价要积极。演讲对学生要求较高,教师应指出演讲中的错误和不足,同时应以鼓励为主,尤其表扬演讲中的优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英语教学注重语言知识的应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师生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分析、比较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技能,培养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