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哈萨克斯坦语言政策的变迁对新疆双语教育的启示

哈萨克斯坦语言政策的变迁对新疆双语教育的启示

作 者:努尔古丽·苏唐汗 (新疆兵团民族师范学校,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3)

摘   要: 哈萨克斯坦在独立后,哈政府采取了较为宽松务实的双语教育政策法规,一方面大力推广国语哈萨克语,提高了哈萨克语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十分珍视俄语和其他语言的教育。其双语教育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得到了推广,变得日臻成熟和完善。新疆同样作为多民族地区,通过对哈萨克斯坦语言发展历史的了解,对哈萨克斯坦语言法内容的分析及哈萨克斯坦对多民族语言问题的处理,加深我们对哈萨克斯坦的社会认识,从中吸取正确的双语教育经验,完善新疆的双语教育政策。
关键词:哈萨克斯坦;双语教育;语言政策

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更是情感认同和民族认同的标志,它承载这着一个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影响民族主义运动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语言问题,语言是一个隐性敏感的政治话题。独立以后的哈萨克斯坦,无论是从语言法的颁发,还是领导人的态度,都可以看出哈萨克斯坦对发展主体民族语言的迫切希望。但它忽略了语言的民族主义的弊端。语言的民族认同是与生俱来的,具有天然性,语言的民族主义更是一把“双刃剑”。语言民族主义既可以建立国家,又可以毁灭一个国家。
哈萨克斯坦在 1993 年的“宪法”当中首次提出哈萨克语作为国语的地位,在 1995 年的“宪法”和 1997 年的“语言法”中规定,哈萨克语作为国语的地位不可动摇,这种特殊的地位对于强化主体民族意识,普及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有着不言而喻的好处,但这也是引发民族冲突的根源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构建和谐的语言环境和语言生活,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前提。为了更好地发展主体民族语言,构建稳定的社会环境,必须尊重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平等制定语言教育政策以及规划,兼顾主体和少数民族的眼前需要和长远利益,把民族认同引导到国家认同层面上。
本文着重介绍了哈萨克斯坦在独立后双语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及哈萨克斯坦政府所采取的双语教育政策和法规,通过具体阐述哈萨克斯坦当前的双语教育发展现状,探讨影响其发展的深层次的原因和经验,以期对我国新疆双语教育有所启示。
一、哈萨克斯坦独立后的有关语言的法律法规
哈萨克斯坦1993年通过的第一部宪法规定:哈萨克语是哈萨克斯坦的国语,俄语是族际交流语言。哈萨克斯坦的这一语言政策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它的强硬推行,首先遭到俄罗斯人强烈抗议,占哈萨克斯坦人口多数的操俄语居民也对此表达了程度不同的反对意见。当时有人提出俄语为“第二国语”的要求,引起一场激烈的争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虽然未接受“第二国语”的要求,但认真调整了过于激进的语言政策。1995年,对宪法进行修改。新宪法第 7条第 2款规定:“在国家组织和地方自治机构中,俄语和哈语一样平等地正式使用。”事实上承认俄语的官方语言地位。
1997年7月1日,颁布的新《语言法》 对《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语言政策构想》 进行了法律层面的解释,宣称“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每一位公民都有掌握国家语言的义务”,虽然俄语在所有的国家性和地区性机构军队及安全部队中,具有与哈萨克语平起平坐的地位,但是在法庭上,俄语只有在一方当事人不懂哈萨克语的时候才可以使用。另外还增加了一个附带条件:“每一个大众传媒划给哈萨克语的时间或篇幅应当等于划给所有其他语言所占时间或篇幅之和”。同时法律还规定,所有的国家干部应在15年的期限内(截止到2012年)熟练掌握哈萨克语。
对《宪法》中的语言规划反复修订以及对《哈萨克语言法》的不断完善,反映出哈萨克斯坦在保证国语为哈萨克语的前提下,不抑制对俄语的使用,同时鼓励少数民族发展其本民族语言。但其语言政策的规定和实施,仍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强调哈萨克语的地位是为了民族的团结,凝聚本民族的力量更好地建设、发展国家。如果过度宣传哈萨克语的地位,难免会遭到其他民族的异议,导致民族纷争,不仅没有达到民族团结的目的,反而会导致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二、哈萨克斯坦的双语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哈萨克语在所有的俄语学校和少数民族语学校都是必修课,而俄语只在哈萨克语学校是必修课。在中学阶段,哈萨克语和俄语都是必修课程。在哈萨克语学校, 学生们从四年级开始学习俄语,每周两个小时。从五年级到九年级学生们还要学习俄语文学,每周一小时,十到十一年级此课程每周2个小时。在俄语学校,哈萨克语从一年级开始教授,一年级到四年级每周哈萨克语课程为三个小时,五年级到九年为四个小时,十到十一年级为3个小时,另外,一到九年级每周还有1小时哈萨克文学课程,十到十 一年级为每周2小时。
哈萨克斯坦独立后的教育体系始终保留着前苏联时期的制度,即按照教学语言进行划分,主要有:俄语学校、哈萨克语学校和混合语学校,孩子们可以选择上哈萨克语学校,也可以上俄语学校,决定权在家长手上。
1994年全国在学前教育机构接受哈语教育的儿童有26.5万,而接受俄语教育的儿童有47.85万。在普通教育学校中有80.6万学生通过哈语接受教育,有103.4万多学生通过俄语接受教育。然而,从1988-1989学年到2006-2007学年,在哈萨克语学校就读的孩子的数量从30.2%上升到54.8%, 翻了近一倍。哈萨克语为教学语言的学校比1991增加了781所。但是,在城市中,俄语学校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例如,在阿拉木图有42所哈萨克语学校,学生人数为41081人,俄语学校80所,学生人数为64784人。另外,还有49所混合制学校,22403名学生接受哈萨克语教学,30010名学生接受俄语教学。
2010年哈语幼儿园数量,较之于2001年增加了68%,哈语中小学数量增加了4.5%。2011年7月 ,哈总统签署了《 2010-2020 年国家语言应用和发展规划》 ,该规划着重落实国语哈萨克语的研究和应用。到2014年,哈全国掌握哈语的成年人比例将为20%,2017年为80%,2020年将达到95%。与此相比,到2020年哈全国讲俄语的人的比例将达到90%以上。迄今为止,哈萨克斯坦共有3828所中小学使用哈语教学,2164所使用俄、哈双语教学,1578所使用俄语教学。
当然,哈萨克斯坦的双语教育的推进并不顺利,遇到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四点:第一,在哈萨克人的全部语言技能中,俄语占据了十分特殊的地位,这是因为多数哈萨克人的俄语比哈萨克语熟练;第二,许多哈萨克人,尤其在城市中,已经被俄罗斯化了,这不仅体现在语言上,更体现在文化上;第三,许多家长和小学生不太愿意选择哈萨克语学校,而更愿意选择俄语学校;第四,哈萨克语学校经常缺乏能够胜任工作的教师,也缺乏合适的教材。
三、新疆双语教育的实施及现状
近年来,新疆显著加大了对双语教育的力度,2004年,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为自治区双语教育的发展制定了基本方针,2005年自治区开始全面实施学前双语教育。2009年11月国家财政部正式批复了《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发展保障规划》,计划到2012年,国家和自治区将投入近51亿元,用于新疆双语教育的发展。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自治区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承”的具体战略选择,牢固树立“教育立区、人才强区”理念,明确“建设教育强区”的目标,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培养优秀人才”的要求,自治区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着力推进教育发展,特别是在双语教育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2008年国家启动了“新疆少数民族双语幼儿园建设工程”,该工程国家和自治区共投资50多亿元,为我区建设了2237所双语幼儿园,惠及新疆7地州及9县市。2013年,我区又启动了“自治区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进一步完善了学前双语教育发展保障机制。目前全疆有3727所学前双语幼儿园,47.89万幼儿接受学前两年双语教育。自治区学前双语教育工作全面推开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形成了推进学前双语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面对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战略实施的新形势,虽然党和政府投入了巨资兴建了校舍、相应提高了双语教师的工资待遇,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软件方面,特别是在乡村双语教师的培养、培训、教学水平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1.双语师资短缺,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2.双语教学方式不规范。3.农村学前双语幼儿园缺乏有效的运行保障4.缺乏适合新疆双语教学的教材。
四、哈萨克斯坦的双语教育对新疆双语教育的启示
哈萨克斯坦双语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对新疆双语教育的政策和实践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第一,必须充分认识语言问题在民族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语言问题是民族问题中很敏感的部分,各民族人民对自己的语言文字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语言问题对调节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语言问题解决不好会影响社会的稳定,甚至引发民族冲突。第二,对于语言的学习要加强引导和教育工作,不能依靠强制的手段。十月革命后 ,在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中期,是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民族语言繁荣发展时期,也是民族关系最好的时期。30年代中期以后,在民族语言问题上表现出完全向俄语靠拢的倾向,强制推行俄语,导致后来因语言问题发生民族纠纷。第三 ,新疆进行双语教育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应当借鉴哈萨克斯坦开展双语教育的经验教训,在新疆稳步推行两种语言的教育,既要学习本民族语言,又要学习通用语言汉语,形成国民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
四、结束语
哈俄双语制在哈萨克斯坦已是历时几百年的现象。哈萨克斯坦的各族人民,首先是哈萨克人民从中直接受益,在社会生的各个方面获得了不断的进步,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大批既有业务专长、又兼通双语的建设人才脱颖而出,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哈萨克语的社会功能也在全面增强。今天哈俄双语制已经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新疆实施民汉合校和双语教育才十几年,我们应该汲取哈萨克斯坦双语教育的经验教训,严格遵循语言教育的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推进和普及双语教育,为新疆的和谐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阿达莱提·塔伊尔.哈萨克斯坦独立前的双语教育.[J] 新疆社会科学,2011(1).
[2] 阿依提拉·阿布都热依木.哈萨克斯坦独立后20年的教育现状探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1(1).
[3] 马德元.哈萨克斯坦哈俄双语制的产生和发展[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报,1996(2).
[4] 张宏莉?赵荣.哈萨克斯坦的语言政策[J].世界民族.2006年(3)
[5] 张卫国.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哈?俄双语问题及思考[J].世界民族.1997(3)
[6] 柳元丰.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双语师资的现状及思考[J].语文学刊,2010(1).

作者简介 :努尔古丽·苏唐汗(1969-),女,哈萨克族,新疆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和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