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技工院校学生心灵的需求

浅谈技工院校学生心灵的需求

作 者:付索梓 (菏泽技师学院,山东 菏泽 274000)

摘  要:技工院校学生大多是有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务工后回来继续学习的人员构成,年龄多在15-20岁之间,他们不同的家庭背景、学习环境、社会关系,形成有的心理不成熟、有的日渐成熟,面对复杂多样、变幻多端的社会,往往无法应付,并由此造成了他们有不同的心里及心灵状态,不同的行为表现。教育专家认为,环境对学生的心灵影响较大,心灵健康教育应该渗透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实践之中。
关键词:技工院校;学生心灵;心理

技工院校学生大多是有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务工后回来继续学习的人员构成,年龄多在15-20岁之间,他们不同的家庭背景、学习环境、社会关系,形成有的心里不成熟、有的日渐成熟,面对复杂多样、变幻多端的社会,往往无法应付,并由此造成了他们有不同的心里及心灵状态,不同的行为表现。美国心理学家威普、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需要,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肯定和赏识”。一个班级、一个学校、特别是技工学校,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学生的程度趁此不齐,发展也就不可能平衡,但我们只要认真观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都代表了他们不同的特点,挖掘出他们的潜能,他们鲜明的个性和亮丽的光彩就会在他们身上充分显现出来。
教育专家认为,环境对学生的心灵影响较大,心灵健康教育应该渗透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实践之中。对于学生来说,接触最多的应该是班集体、老师,只要班级关系融洽、和谐民主、上进,老师对学生关心、爱护。那么对技工院校的学生心灵的慰迹来说,就是一个很好个阶梯。 大文豪托尔斯泰童年的时候,曾经写过一篇“不成功”的散文。没想到的是,就是因为这篇“不成功”的散文,竟被老师真诚地赞扬了一番。从此,托尔斯泰竟一发不可收,最终在文学方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托尔斯泰感慨地说:“赞扬对人的情感、人的理智起着巨大的作用,在最好、最友善、最单纯的人际关系中,赞扬和肯定是必要的,就如油和轮子,可以使轮子转的更快。” 同样有一件发生在我自己身边得一件小事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那是2010年春季的一天,我给一个数控班的学生练讲习题。尽管这个同学的题做的不全对,但写的很认真,字写得很工整。看到这种情况,我不禁由衷夸奖了他一句:“你字写得真棒,从字上就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很认真,很内秀的孩子!”他一听,羞涩地笑了,显出很兴奋得样子。后来,为了让他施展才华,我特意安排他主持班级的黑板报工作。
从那以后,我发现这个同学开始变得自信,乐观、积极起来。他劳动中不怕脏,不怕累,在班级中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利用课余时间把板报办的井井有条,丰富多彩,多次受到学校的表扬。从此,她见到老师主动问好,有事主动和老师交流,课堂上思维变得异常活跃,经常抢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习成绩也逐渐好起来,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刮目相看。后来这个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校。这个真实的故事同时也印证我国“童话大王”郑渊洁的教育方式,郑老师最钟情使用的手法就是“往死里夸”。他认为真正的忠言都应当是顺耳的,鼓励和赞赏就是顶级忠言,鼓励和赞赏能将白痴变成天才。
这个“意外的收获”使我明白了学生心灵深处最强烈的追求:就是渴望受到赏识和肯定。尤其使我们技工学校的学生,他们很多都是学习中的“差生”,他们更渴望老师真心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和意识,用积极热情的得心理意向去鼓励和期待他们,课堂上一双双求知的眼睛,都在想争取一个表现自己和体验成功的机会,一旦他们受到老师的赏识和肯定,内心是何等的兴奋,脸上是何等的光彩,这种兴奋和光彩将变成他们追求进步的勇气和力量。因此我们每一位老师必须善于发现,有针对性的去捕捉他们的闪光点。而对班级当中所谓的“差生”绝对不在公共场合提出批评或简单粗暴的指责,而是在单独谈话时给予善意的提醒。按照他们的不同起点,划定对每个学生的期望值。哪怕他们有一点点的进步,就不失时机地予以表扬,而且表扬可以夸张、放大,把孩子的心焐热,从而调动起向上的积极性。渐渐地,在赏识和鼓励的作用下,学生们变得更加努力,更加上进了。
总之,技校生大多数都是中考受挫者,他们是以受挫者的心态接受技术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歧视;多一些赏识,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漠;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抱怨。
让我们真心的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吧,去赏识学生的闪光点吧,不停地为他们的闪光点鼓掌欢呼,加油喝彩,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这所大花园里感受春天般的温暖,使自己的闪光点大方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