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

作 者:辛荣春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贡院中心小学 746000)

做人先立德,道德为本源。小学的德育主要是习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好习惯常常让人受益终生,坏习惯往往使人深陷泥潭。要抓好养成教育,应当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入手。即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愿意为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要潜移默化、日积月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如何搞好学校德育工作,以取得更为明显的成效。如何实行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思想教育素养呢?下面结合自己在德育教育工作的实例,谈几点做法:
一、德育无小事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历史古训,即为今天的“积善成德,积恶成仇”的另一种说法,就像电视公益广告中“一位连水都端不稳的小孩子,在看到自己的妈妈给奶奶经常洗脚而主动端水给自己的妈妈洗脚”的画面,感染着许多儿童一样,高速公路上因应急车道被占,120急救车无法通过而耽误危重病人救治致病人死亡的事例同样让小学生义愤填膺。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些画面内容进行适时的讨论,明白生活中做事要有取舍,从而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达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而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二、重视过程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历史上伟大人物多来自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教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而崇高地位。韩国当下流行一种说法,即大型企业用人标准:“有德有才是人才,有才无德是人害”,可见 “德”在人生的道路上的重要性。但作为一个未成年人,“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虽然三字经说得好,“人之初,性本善”,但在多变的当今社会,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小学生很容易被社会不良风气同化而随波逐流,因此,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传统德育教育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是行不通的,必须重视“实践和过程”相结合。在校园内,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而班级获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的体现,让他们努力为了班级的荣誉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活动。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班级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
三、广泛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和交往受到实际的锻炼,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这种锻炼恰恰是形成和巩固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最有效的方法。德育是教育的灵魂,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随着环境的变化也已变得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红领巾监督岗、红领巾广播站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广泛的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可以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为父母制作贺卡、洗衣服、做饭等,均能表达出他们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清明节”前,为烈士扫墓,在缅怀英烈的同时,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知恩才能图报,如果连恩在何处都无所知,就无从谈“报”。开展“捡纸屑”、“做好人好事不留名”等一些有意义又切实可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慢慢养成习惯,把德育教育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动。
四、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形成德育教育合力
开办家长学校,以家长学校为依托,提高家长综合素质。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密切联系学生家庭,注重学生家庭教育。经常开展课外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节会、重大节日举办纪念活动,拓宽德育教育新渠道,创新德育教育新方法。以活动为纽带,形成家校德育合力。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建立家庭教育联系卡等家校“双边”活动,拉近家、校距离,密切家校关系,形成德育合力,在德育教育上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五、创设条件,多渠道进行德育渗透
多渠道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加强国学经典的诵读,如我校开辟的国学诵读基地——国学堂,从国学释义、三字经、弟子规、诗风、词韵、科苑、名人励志成语小故事七部分优选内容组成,每天有两个班的学生利用晨读时间有组织的进行诵读。这些经典高度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包含了中华民族生存的大智慧,对其诵读、参悟,能让未成年人从这些经典中不断汲取营养,逐步提升智力,用经典智慧的钥匙开启现代各科知识的宝库。如果在家庭教育、学校义务教育和社会公益宣传中多传播国学文化,就能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在未成年人思想教育中打下坚固而良好的根基,促进未成年人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推动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更上一个新台阶。充分利用教室楼梯、走廊设立各个时期历史名人、名言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大屏幕,对学校每天发生的好人好事及时给予表扬,让正面宣传引导学生的言行举止,达到育人的目的。在学生中大力宣传文明乘坐公交车,倡导“如果你是健康的,那就遵循 ‘只要车上还有一个人站着,我就不能坐’的思想”,并长期坚持,良好的学生、学校的社会形象很自然的就被人们接受并宣传,达到双赢。
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住一切有利时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使他们成为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新时代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