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 高中语文学生学习动力研究

高中语文学生学习动力研究

作 者:王 瑜 (莆田第四中学,福建 莆田 351100)

摘   要:语文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兼具的学科,它对中国人的作用毋庸置疑,特别是在高中阶段的学生,但是由于外在、内在的原因导致现状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渐渐减弱,这里有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语文学科自身的把握不准的原因,也有大环境导致,也不可否认有语文这个学科自身特殊性的一些因素。本文从当前语文学习现状着手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学习动力的建议。
关键词:学习动力;兴趣;激发

一、当前语文学习动力的现状
语文教育是形成良好道德修养和文学素质的基础,作为人与人之间交际的重要工具,语言也是最基础的。
但是当前中学课堂上,普遍的现象是重视英文、日文和数理化,淡化母语教学,藐视人文学科。在90后为主体的学生中,他们喜欢丰富多样的教学,有趣味、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由于年龄原因,他们对周围的事情充满好奇心,对语文其实也是一样,他们最初也是有一个热爱的心和学习的动力。但是现实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的以教材为本,不注重的学生的情况,一切的学习情况都以课本为主,学生无法展开自身无限的想像,学生逐渐的沦为教材的奴隶。这样就直接导致学习动力减弱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想让学生主动、自发的学习,就必须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学生才有可能愉快的学习,学习不再成为他们的负担。这需要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对学习的直接兴趣,自觉性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掌握知识。直接兴趣需要教师的引导可告知,在学习过程中直接兴趣可以进一步促进学习自觉性,二者的结合,是一个高中学生应有的良性循环,学生愉快轻松的学习,学习成绩自然会有所进步,最终又促进学习兴趣。
二、影响高中语文学习动力的因素
第一,现实环境影响。语言的学习,特别是中国语言博大精深,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久的时间,长期的积累才能有所见效。但是受到当今现实教育环境,功利思想影响,高考成为所有学科的目标,同时也限制了学科的科学教授和学习时间,很多学生不自觉的放弃了语文学习,客观上讲,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研究学习和理解。语文逐渐在实践中成为了副科。甚至有学校减少语文课时,压缩语文的学习时间。很多学校的教室都有英语角、数学小组,甚至早自习、晨读都是英语和数学,周围逐渐形成了早晚都离不开数理化和英文,语文成立可有可无的学习课程,这就从客观上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对语文的态度也产生了影响。
第二,学科特殊性造成学习动力不足。高中后,因为理科的答案很明确,对的学生成就感很强,错的学生也很容易修改。相对于理科科目,文科的题目更具有主观性,经常出现学生学习半天,花大量时间做,但是最终的测试结果却不理想。特别是写作,占分比重大,学生花费大量时间,绞尽脑汁写完后自我感觉还不错,但是却可能出现偏题和跑题的情况,最终被判为不及格。这样的情况很容易打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有些学生就说同样的学习时间,语文得不到想要的分数,数理化就可以见到成效。这就形成了现在高中学校的现实情况,重理偏文的现象。
最后,社会认知导致学生动力下降。社会上有着学习理科,学习数理化好找工作的说法,这就侧面反应了社会普遍不重视语文的学习,很多学生语文的作用只是简单说话交流,在小学和初中就已经足够了。社会生活价值取向也偏离“语文”越来越远,更有部分人认为“学语文无一用处”。各科老师为了各自的成绩提高,经常发复习资料、布置家庭作业等,大量挤占学生的课外阅读间,使得学生在课外间都忙于完成需要上交的各种练习作业,无形中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一重要法宝抛弃了。让语文这门学科成为纯粹的为学而学,没有途径也没有时间去理解这门学科的含义和精髓,自然也就没有了学习动力。
三、提高学习动力的建议
首先,增强学习兴趣。学习要有兴趣,有兴趣才有动力,才能收获更多知识。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从心理和语文本身进行创新,从这两个方面对待教学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优化家庭环境。家庭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要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正常成长。优化家庭环境,培养孩子自我效能感是培养孩子成功的关键。家庭间的谈话和聊天要有意识培养孩子的语文能力,同时还要注意不应该有重视数理化,轻视语文的意识。营造出一个能够让孩子对本国语言和文字的热爱的情感。
第三,改变评价方式, 激活语文学习的创造力。语文素养包括了情感态度、文化品位、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等语文能力难以涵盖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而不仅仅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培养他们的应试能力,而是提升学生综合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等。
不再以分数为唯一标准,通过几年的高中学习过程,来用过程性的评价来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始终有着学习的驱动力,让学习过程和评价相统一。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改变语文教学模式,提升学习动力,让语文不再成为附庸而成为一门具有深刻内涵的学科。学生在学习动力提高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科学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王荣慧。对新课程背景下实现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的探究[J].学周刊,2013年.
[2]徐爱君。关注学生语文学习需求,激发语文学习的源动力[J].福建:语言文学,2012.
[3]毛师丽。针对高中生语文学习现状的思考[J].语文天地,2011 (5).
[4]景里芳。高屮生语文学习兴趣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M].辽宁师范人学,2012.
作者简介:王瑜(1987-),女,汉族,福建莆田,汉语言文学学士,福建莆田第四中学教师,教学学科:高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