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是历史学科教学的一大特点,也是史学求真求实原则的体现和必然追求。对于“为什么是这样”的分析和追问,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且有助于学生求知精神、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能在无形中培育健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热衷于所谓“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的追根究底式的穷问,并没有达到上述的效果,反而带来了有害的作用。
例,在分析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时,我们从中英双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从而得出了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装备、战略战术、外交理念、思想文化等全面落后的结论。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个结论不易接受,却很难否定。
按理,分析到此,这一问题已经圆满解决,但我们的老师总要狗尾续貂般的这样强调: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腐朽的封建主义制度不能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这不免有自嘲和阿Q精神之嫌。试问,制度后进就一定不能战胜制度先进吗?若此,那怎么解释中国古代明显在制度上落后于中原的蒙古族和满族先后建立了庞大统一的王朝呢?甚至我们可以设想,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一个实行民主政治一个实行专制统治,若在异时空两者交战,又是谁胜谁负呢?
又例,在讲早期殖民扩张时,老师设置问题:为什么英国能够击败荷兰、法国?老师提示学生可从自然资源、工业基础、海军建设、扩张重心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和讨论。讨论后,老师总不忘要明确,“英法争霸英国获胜的主要原因在于:英国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而法国则是欧洲大陆封建专制主义的堡垒。”这种过于唯一性、确定性的强调,更多的是建立在逻辑推理之上,遮蔽了历史的细节,掩盖了历史发展的真实,从而使历史变得遥远而不可亲近。
相反,很多历史大家、很多历史著作并不刻意的区分什么主要原因、根本原因,而是本着“有一分证据就说一分话”的原则去进行分析和阐述,这就使得历史亲切、自然得多,也显得可信的多。如《全球通史》在关于英法争夺殖民地霸权的斗争中写到:“……这两个帝国在17、18世纪中的争斗以英国压倒性的胜利而告终。一个原因在于,法国更感兴趣的不是海外殖民地,而是欧洲霸权。……英国胜利的另一个原因是,移居殖民地的英国人较法国人多得多。到1688年,集中在大西洋沿海狭窄的山麓地区的英国移民有30万,而散居在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流域广大地区的法国人仅2万。美国革命爆发时,英属殖民地的人口不少于200万。这种大规模的殖民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1763年英国对法国的胜利和20年后美利坚合众国对英国的胜利。”在这里,作者并没有刻意指出哪个才是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也没有纠结英法两国制度上的差异和优劣,但在笔者看来,这样的分析和阐述可能更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
再例,在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时,我们总喜欢大而化之地说:一战爆发的根源在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其实这句话说了跟没说一样,世界上又有哪两个国家的发展是一模一样的呢?国家发展不平衡,是常识而不能作为一种原因。我们很多教师在分析一战的起因时,除了从当时国际大势、两大集团的矛盾激化、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分析外,却很少从当时民族自决和民族主义情绪的勃发,乃至各国领导人的性格缺点、决策失误方面等这些令人心动的历史细节着手。而这些,在我看来,恰恰对于一战的遽然爆发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天津《历史教学》总编辑任世江先生说:“历史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各种观点,而是细节和故事。由对历史细节的了解而产生的认识才能印象深刻。”或许,我们老师过多地对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的强调,是为了给学生建立一些规律性的认识,而由于忽视了历史的细节,却给学生灌输了太多似是而非的结论。结果就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历史,被简单地总结成为了几朵金花、几次战争、几次革命高潮等等。”使原本血肉丰满、跌宕起伏的历史变成了干瘪瘪的教条,这或许是导致学生喜爱历史却不喜欢历史课的重要因素之一吧。
因此,弱化对所谓“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的探讨和练习,而注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细节方面引导学生看待和分析历史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是历史教学求真、求实的本质回归。
参考文献
[1]必修2《历史》教师用书http://www.pep.com.cn/gzls/js/tbjx/kb/jsys/bx2/201008/t20100830_832815.htm
[2]选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著《全球通史》(第7版/修订版)第43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3]选自《任世江:历史选择题在考什么》http://hist.cersp.com/clpj/gkyj/201108/12066.html
[4]选自《史家笔谈:历史研究的碎片化》http://hist.cersp.com/Article/201212/12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