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盘县第四中学 553500)
一堂课效果怎么样?是不是够高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始终是每一位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焦点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重要保障,而且被越来越多的数学老师关注;在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呢?通过六年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我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观点。
一、提出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高中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不仅是问题的提出者,而且更是学生探索答案的引路人,同样的,学生在遇到具体的数学问题情境时,也可以发现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与同学、老师一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同时,在问题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过程中,数学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讲解、激发,使之获得问题的答案与更多的知识,从而增强其发现问题的欲望和好奇感,使学生不断地提出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高中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学内容要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高中教师还应大量运用情境模式教学,将学生们带入一个活学活用的情境中,让他们加深对数学理念的认知、数学公式的记忆,不仅要学会如何思考数学问题,还要在问题中学会如何寻找答案,从而不断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与想要学习的迫切性。
例如,在讲“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时,可设计如下银行复利存款问题作为背景:新世纪国家提出人人都享有保险,有很多同学的父母都为自己的孩子买了不同的保险,如分红险、教育险、理财险等,以某同学购买的从1岁起每年交1万,连交2O年,到60岁以后每年领取5万元的退休金,同时前20年每年返还1000元的险种为例,要求同学们将买保险和存银行利率为4%且活到80岁作比较,究竟是保险公司赚钱呢,还是同学获利多?待学生稍思考后,数学教师可点明两者之间可能会产生好几百万的差距,学生大惊,由此产生了认识上的冲突,因此迫切想了解所学内容,这就为新课讲授创造了心理条件。
二、巧设悬念,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求知的动机
通过心理学的观点我们可以得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造成一定的悬念更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心理的强刺激,使得学生产生期待情境,极大的引起学生对学习高中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思维和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求知的动机。例如从今天算起过了18472天的那天是星期几?通过这样问题的提出,使得学生们对二项式定理应用这一知识产生出浓厚兴趣。触类旁通,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而正是通过在学生的认识冲突中适时的提出问题导入新的内容,使学生产生期待情境,以激起不断探求知识的浓厚兴趣。
三、诱发问题思维,改进思维方式
学生是思维的主体,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而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探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是思维训练的过程,也是心理内化的过程,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活动,突破思维障碍,促使其思维从不成熟走上成熟。
例如,在讲解“直线和平面所成角”时,复习完直线和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后,教师可以举例教室内吊在半空的电风扇、斜靠在墙边的拖把,都可以看作是直线的一部分,提问:这些直线与地平面有何位置关系?学生回答:相交。教师再提出问题:从位置关系来看,同为和平面相交的直线,它们和地面的相对位置有没有区别?学生回答有区别,教师即可引出答案:既然有区别,说明仅用“线面相交”来描述此时的线面关系显然是不够的,在生产实际与数学问题中,有时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它们的相对位置关系,这就为我们提出了怎样来刻划线面相交时这种相对位置的问题。这样一问一答之间,教师与学生构成了一个交织的构架,教师可以将优秀的数学思维活动充分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沉浸在对新知识的渴望和探求中,从而触发了积极的思维活动
四、督促学生动手操作,启发新思路、新结论。
对高中数学的学习来说,特定的操作情境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在几何教学过程中,折纸、度量、拼图等动手操作,常常可以启发学生的新思路,推设出新结论。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知新知,由此产生问题,进而引起探究的好奇心,使之积极参与思考,并在参与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例如,在讲“空无何体的三视图”一课,其活动主线为:观察者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体→画出平面图形→分析三视图的特征→“长对正,宽平齐,高相等”结论→由三视图识别出所表示的立体模型。教学的重点是能画出一些简单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难点是由三视图识别出所表示的立体模型。在这些教学环节中,可以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探索研究、动手画图,去了解其间的“长对正”、“宽平齐”与“高相等”的相互关系,为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视图作铺垫,这也极大地强化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五、结合实际,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教材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现实情景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系到数学概念和方法上去,同时还能得到新知,反过来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求和”时,可以给出姚明在NBA赛场上连续8年的场均得分,成等差数列增长。然后由教师提问:经统计,姚明在NBA赛场上的场均得分如下6、8、10……试归纳第9年,他场均得分是多少分?一讲到学生关心的“火箭队”和“姚明”,自然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增加了课堂活力。
总之,在新的课程标准下, 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度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一讲到底的低效课堂。高中数学教学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策略,优化教学理念,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善,提高课堂效率,在有效地课堂时间内,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尽可能地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新知识,迅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