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研修中,平台展示了很多优秀教师的数学优课,这使我得以以“内在之眼”近距离重新审视课堂。尽管这些优课水平不一,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及反思的东西。经过反复地咀嚼、推敲,对于如何构建理想化的数学课堂,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希望借此能和各位老师共同商榷、探讨。
教师要善于“造势”。
教育拒绝表演,但又与表演一样,只有自己玩high了,大家才能一起跟着high。说白了,就是教师要善于“造势”,造出一种强大的气场,吸引学生流连其中。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些参选教师往往因“势”之失,造成迥异的课堂效果。善于“造势”的教师,往往一个会心的眼神、一个小小的手势、一句淡淡的反问,就传递给学生强大的自信,激起学生的思维风暴。课堂于他们如烹小鲜,轻松自如。而那些不善“造势”的教师,往往身在课堂,心在流程,冷静得如同隔岸观火。试问,如此咫尺即天涯的课堂,又怎能擦出火花,生成智慧?
教师要成为“造势”高手并不难。首先,要有处变不惊的自信。这种自信来自对教材的精熟驾驭,来自教师的丰厚底蕴,来自对学生认知的成竹在胸。胸中有丘壑,动静皆风云。教师的从容、笃定自然而然形成一种气场,影响着身边每一个学生,稀释他们的紧张,激活他们的潜力。
其次,要做到“忘我”。忘记“本我”,完全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同思、同在;而不是不停地纠结:我是否能够被认可(学生或评委)?是否会被人说好话或坏话?这节课会不会完满结束?“忘我”,就是这一刻学生最大,除了学生,目无余子,所有的私心杂念都灰飞烟灭。
最后,要始终保持37度。教师的声音不要太响,易使人疲倦;也不能太嗲,腻得“鸡皮”。要知道,激情洋溢是气场,诙谐幽默是气场,亲和严谨也是气场。学生最需要的不是爱,不是教育的艺术,而是“温度”——让学生心灵富足、自豪,让学生随意、自然的精神温度。
“慢”,是艺术,更是规律。
观诸本次优课的课堂,个别教师似乎是怕寂寞的人,一个劲儿不停地“炫技”——设置问题,却又急于“喝破”结论。授课教师为追求课堂节奏的行云流水,讲解速度明显偏快,甚至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学困”现象视而不见,有的干脆以个别学生的正确答案替代所有学生的思维,以至于学生往往无法进行积极的思维消化,就不得不卷入下一个问题的思考。
郭思乐教授曾说过,成人是“以知御行”,而学生却是“先行后知”。只有让学生探求了知识的来源,体验了知识产生的过程,把握了知识的内涵后,这些知识才能真正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催生出智慧,发展成能力。学生的思维只有在“慢”中才能徐徐展开,教师只有在“慢”中才能准确捕捉学生不同状态的生成,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因此,慢不仅仅是艺术,也是规律。教师要学会等待,给学生一些努力的时间,让他们有所思、所悟的空间。因为努力是希望,是发现、创新最厚重的载体。
让思维开出绚烂之花。
数学思想方法,是一种“道”,看似无用,实有大用。道可明人,很多时候它却并非是自明之物。它隐身于千变万化的题海中,匿迹于名目纷繁的解法中,只有警醒的内心、巧妙设计的引导,方能加以把握。
个别参选的优课,删繁就简如三秋之树,探究、发现直奔主题,不蔓不枝,一探即得。教师重视的是解法而不是方法,因此引导大多停留在问题解决的正确与否,比较解法的优劣异同;而弃解法背后那长长的思路隧道和理论支撑于不顾,忽视引导学生从解法中提炼并升华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律。我们知道,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一在引,一在悟;而解法,只是数学学习的功能之一,但不能是唯一,更不应该是首要功能。
思维的培养,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需要点到不止,在复沓中深化递进。这就呼唤每一个数学教师,要以学生的思考为原点,主动进行生发、变式、拓展,使思维的展开如渐开线——源于一点,却辽阔于天。一个问题的解决并不等于思维活动的结束,而恰恰是深入研究的开始。要知道,“椟”虽好看,却远不及“珠”的价值。
观摩名师的课堂,如华应龙、吴正宪老师,他们不搞什么噱头,平平淡淡、朴实无华的开始,可随着知识的展开,思维却如炉上的那壶水,越烧越沸腾。在我们眼前出现的是一棵树——伞盖一样的数学之树,在慢镜头下徐徐地开出一朵朵艳丽的花——思维之花,每一朵花的根,是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孩子!
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
优课“内化、小结”环节,多是机械应答、被动回忆的格局,给人的感觉是画蛇添足,是作秀。一节课下来,学生一定会学有所获,这收获不仅仅是知识性的,还有方法、情感的成长和满足感。小结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完全不必千篇一律宣之于口,“晒”给评委听,而是要真正地体验于心,震撼学生的心灵。学生有困惑可以交流,有感悟可以即兴写在自己随堂笔记留下的空间。可以是一句话,也可用简洁的符号或语言注明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只有不拘形式,小结才能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养成的载体,达到课已终,趣犹存之效。
这种盘点,不仅仅是学生的,教师也要在问问自己:是否教给了学生方法?训练了学生能力?培养了学生习惯?只有与影随行的反思,才能使教与学变得清楚、明晰,才能使师生每课有所得——不仅得言、得知、得意,而且得法、得能、得智。
成长起源于每一节课,成功来自于每一个学生。只有沉潜下去,让思想落地,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从优质走向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