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傈僳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傈僳族形成独特的文化和道德观念。在对傈僳族聚居区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傈僳族的道德礼仪观念的形成形成了一些认识,认为,傈僳族传统道德礼仪观念的形成主要通过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两种途径进行的,傈僳族儿童在两种教育途径中完成了个体社会化过程。
关键词:傈僳族;道德礼仪;传统教育
傈僳族自称“傈僳”、“傈僳扒”,最早见诸史书是唐朝樊绰之《蛮书》,称傈僳族为“栗粟”,又有称“栗蛮”、“力些”、“ 力苏”、“ 力梭”等。傈僳族主要居住在现在云南西北部,缅甸、泰国也有一部。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现行文字是解放后的新创文字。
傈僳族民风淳朴,在解放前一直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奴隶制过渡的生产力发展阶段。由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处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社会形态,所以在原始公有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规则,要求其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平均分配,这样也就产生了全社会成员一律平等的传统思想。同时,由于这种观念的形成是在公有制基础上产生的,所以也有强调集体、抑制个人的倾向。
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也是一种行为规范,主要涉及到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准则,涉及到协调个人利益和他人的利益、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群体利益和整体利益,道德和教育关系密切。通过教育,个体判断何事可做、何事不可做,从而对人际关系进行调整,维系社会系统的稳定。
礼仪作为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始终以某种精神的约束力支配着某个人的行为,使其表现出某一社会的整体特点和精神风貌。礼仪准则对人的行为具有定向作用,主要是为人们划定行为得体或失礼的范围,制定出人们应该怎样行为的模式和标准2。礼仪既有文化传承性的内涵,也有道德教化的功能。作为社会中的人,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这种道德礼仪教育的教化,从而才能更好地融入本民族所组成的社会。
傈僳族的道德礼仪观念是傈僳族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世代传承并逐步积累下来,在它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有着管理社会的功能。由于傈僳族常与其他民族相杂居,有时必须依靠合作才能克服困难,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傈僳族就把相互间的团结和友爱视为传统的美德。寨子里某户人家建盖房屋,人们得知后都会前来帮助,并且共同投工投料,主动参与劳动。同时,因为傈僳族社会有浓厚的原始公社形态的残余,所以其对集体公有财产的维护都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在传统傈僳族社会中,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的礼仪类型:
1.待人接物的礼仪。傈僳族十分重视和珍惜已经建立起来的感情、友谊。对于过路或是慕名而来的客人,无论认识与否,都会热情接待,并会盛情的待以酒肴。传统傈僳族人认为,对初次见面的客人待以美酒,并饮下交心酒,就表示友谊已经建立起来了。对陌生的客人要使他吃饱,让客人在自己的家里空着肚子是主人的过错,也是不光彩的事情。对于客人来说,如果不喝酒就会被认为看不起主人,客人饮酒而醉就会被视为看得起主人。在举行结婚仪式的庆典中,傈僳族十分热情地对待客人。客人到时主人要在自己的家门口拦住客人,倒上美酒。临走的时候,主人将准备好的一份熟肉用青桐叶包着相送,给那些没有参加婚礼的人享用,表示同庆同乐。
2.敬老的道德礼仪。老人在傈僳族社会中有着较高的威望,他们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在日常生活中,老人们受到各方面的尊敬和照顾。在重大的事件上要由氏族内年龄最大的老人来决断,在家庭事务中中以最年长的来进行处理。在饮食礼仪上,傈僳族认为动物的内脏是最美味的,所以内脏为老人所享用。在饮食中还要遵循其他礼仪,如果老人没有进餐,晚辈则不能动箸。在仪容仪表方面,傈僳族社会中如果老人在世的话,后辈不能留胡须,不能剃光头,表示尊敬老人。老人在世,后辈不能过生日,以祝福老人健康长寿。如果老人健在而后代死亡的话,一般不请亲戚朋友前来奔丧。在行为上,女子不能在长辈面前张开腿或伸腿而坐,男子不能跷二郎腿。火塘上方是老人的固定座位,后辈不能逾矩而上坐。
3.婚丧仪式的道德礼仪。婚庆仪式是傈僳族人生仪式中的一个重要的活动,虽然这是个习俗活动,但包含着傈僳族长者对年轻人的伦理道德教育。首先,女儿出嫁的时候,母亲会将新娘抱起来进行哭嫁的仪式。在这个仪式中对女儿进行最后一次道德伦理教育。比如要女儿要尊敬男方家的老人,不要有损我们家族的荣誉等。在来到男方家里的时候,男方的家长当着众人的面要新郎新娘跪在祖先牌位前,进行人生礼仪的训导。要求他们要相互恩爱,不离不弃,要相互敬重。葬礼在傈僳族社会中是一种极其隆重的活动,是生者对死者情感的强烈的反应形式,从中集中体现了傈僳族的伦理思想。傈僳族社会中的老人去世后,会请祭师为死者唱丧葬歌“死俄邓俄”,引领其到祖先灵魂居住的地方,并会对后辈讲述老人一生的苦难,让后辈理解到老人对子女抚养的艰辛。
4.劳动狩猎的道德礼仪。傈僳族由于长期受到原始社会平均主义的影响,再加上生产力的低下,个人对集体的依赖性很强。因此。傈僳族在收获后一般采取人均分配,这种分配形式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按照人头进行分配。这在在狩猎的过程中尤其突出。傈僳族猎人打到猎物后,一般是全村人平均分配,与此同时,过路人也见者有份。猎人只得到猎物的头、四肢和皮毛3。上山打猎的时候,要先祭拜猎神,祈求能够得到猎神的允许打到猎物。对于猎获而无法及时带走的猎物,往往在猎物身上放置草环即可表明所有权,其他人不可据为己用。
从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来看,它是受后天的外部影响,尤其是受到社会个体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家庭对子女道德礼仪教育的要求有所差别,不同的民族社会对道德礼仪教育的内容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这种道德礼仪教育的成功与否还和社会个体对这种教育的回应态度密切相关,如果回应是积极、认同的,那么道德礼仪就会通过其行为规范表现出来;如果回应是排斥的,那么就意味着道德礼仪教育的失败。道德礼仪的教育过程对于社会个体来说,不是静止、被动的。社会个体参与实际活动中接受这种影响,并通过自己对这种道德礼仪教化的积极回应转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
傈僳族长期以来形成的道德礼仪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得以世代继承,成为区分其他民族的文化标签,而且一旦形成带有区分性的文化的签,那么这种文化就会具有强制力,使本民族的成员接受这种价值观点和行为规范。加上傈僳族居住在高原峡谷地带,环境相对较为封闭,受外来文化影响相对较少,故其民族成员对传统的道德礼仪认同程度较高,其道德礼仪保存的相对也较为完整。
概括起来,傈僳族的道德礼仪教育主要是靠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潜移默化的进行的。这其中一是靠年长者的言传身教,有意识的对年轻人进行相关的传授和培养,让年轻人懂得做人的道理和社会行为规范;二是靠宗教的代表人物,比如巫师,民间的说唱艺人的说唱对青年人进行道德礼仪方面的教化;三就是依靠民族的节日活动来进行道德礼仪方面的教育,使得社会个体在活动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习得本民族的伦理道德,从而规范自己的社会生活行为。
社会个体道德礼仪观念的形成光是靠着家庭或者社会的道德礼仪的教化是不够的,这只是着眼于社会对人观念形成的外部作用,而忽视了社会个体自身参与道德礼仪观念形成中的主体能动作用。由于人总是能动的反应和作用于客观世界的,因此在道德观念形成的过程中,作为家庭和社会道德礼仪教化的对象的社会个体的人是主体,与作为客体的家庭和社会道德礼仪的教化是相互作用的,如果在观念的形成过程中没有主体积极参与的话,那么道德礼仪观念的就不可能形成。所以说,道德礼仪观念形成的过程是作为受教育者的社会个体在内外因的相互作用下,实现了由知到行的转化。
傈僳族几千年来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使得对含在其中的道德礼仪也采取认同的态度,这对其民族成员的道德礼仪观念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正是由于其传统文化保存得较为完整,在继承上也没有产生某种程度上的断层,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在现今广大的傈僳族聚居地区,其道德礼仪方面的教化并没有因为现代文明的影响而有所减弱,反而作为一个维持民族独特性的文化标签而得到某种程度上有意识的强化。这可以从傈僳族每年大规模的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得到印证。作为傈僳族民族成员的一分子的社会个体,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了其道德礼仪观念,并在社会生活中处处规范着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个体社会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谷成杰: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2009级研究生;刘巧红:北京服装学院2006届毕业生
[2] 乌云娜:《论道德与礼仪》,《思想工作论坛》,1999年第2期
[3] 格桑顿珠主编:《傈僳族文化大观》,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