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

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

作 者:李现昌

(贵州省金沙县二中   551800)
 

     [摘要] 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呢?这不仅是每一位学生所渴望解决的问题,也是每一位教学工作者在探究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求知欲源于兴趣,有了兴趣就会产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那么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的只能是消极厌学的情绪,可见,培养兴趣是把学生引向爱学、会学的必要环节,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通过近些年的教学探讨,我是从下面几个方面努力去做的。
        一、以鼓励去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首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认为给学生关爱,就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学生感觉到如坐春风,如沐春雨。"教学之无小事",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能顺利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不要挫伤他们的信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记得有一次,听一个老师的抽屉原理,结果平时表现不好的学生发言却是最多的。平时不举手的她的发言,给予老师的是惊喜和来自心的赞语,而她的表现是越发的好。第二次时,她激动用颤抖的声音结结巴巴的讲出了自己的观点,居然又是对的!教室里立刻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也禁不住心潮澎湃。我多给学生关爱、鼓励,还有什么困难能让学生望而却步呢?这是一个成功的示范。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启发。
        二、以生动的生活情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使得很多孩子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一提起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科学。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等,再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涉境体味,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实践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育之父赫尔马特说过,任何个体在获取知识时,其兴趣都要发生四个阶段的变化即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可见最后要真正获取和巩固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行动。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在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的同时,建立一个开放似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出发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我通过开设数学活动课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椭圆的定义时,我们可设计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都固定在图板的同一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看到此时画出的轨迹是圆(已有知识);如果把两端拉开一段距离,分别固定在图板的两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什么呢?还是圆吗?不是圆那又与圆有怎样的关系呢?此时可慢慢拉开两端的距离,椭圆更趋扁平。继续加大两端点的距离可以吗?这样的探究学习体现了与已知经验(圆)的联系引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了激发猜想、合情合理的情境,而不是椭圆画完再描述定义,说明注意点,即不仅仅是在认知意义下对事实的再认识。
        从学生已掌握的圆的知识体系的观点创设椭圆概念课上的情境,有助于学生提出围绕概念的问题,检验新旧知识的联系,以重新组合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善于猜想,形成数学直觉、发展数学思维、获得数学发现的基本素质。
        四、以学生为主体,从培养能力方面入手,降低学习困难性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致使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厌学情绪,致使学习效率普遍降低。很多学生都感到数学学习吃力,这也是长期以来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因此课堂教学中废除“注入式”“满堂灌”教法。采取主动探索合作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点拨、启发、诱发、调控让他们自主展示自己才华和智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各种数学思想,重视思维的训练,思想和方法的潜移默化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又培养了独立研究、发现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经常有成功感,在快乐中研究数学,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降低了学习难度。
      五、以成功为载体,给予学习数学的“满足感”
        成功感是学习的“内动力”,是促使创造性思维引发的巨大精神力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充分肯定学生的一点一滴成绩,使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有一种独特的成功快乐和自我欣赏与陶醉。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积极的进取心态。以关爱为主线,创设学习数学的“安全感”。以成功为载体,给予学习数学的“满足感”,学习的成功是促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直接兴趣的重要因素,也是使学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在教育上的英明就是要让孩子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都不使他感到什么都不好。”要知道,谁都会对成功的事情感兴趣,容易产生成功感和自我满足感,高中生也不例外。因此,身为教育者,就必须随时随地的考虑到学生的这种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从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活动的设计、评价的方式等,乃至自己的一点一滴的教学行为上,都需渗透“成功教学”,注意激励不同类型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让他们一次又一次接受成功的同时,体验数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总之,学生具有浓厚的学数学的兴趣,高涨的学习积极性,则在学习数学中显得主动,学得愉快,利于学生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决心和毅力,利于学生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相关学科的学习成绩,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中数学教与学 2005/7~12 扬州大学主办.
[2] 中学教研 2006/7~12 浙江师范大学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