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教学,在语文课堂上显得特别重要。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可以说,如果没有了拓展,语文课堂将少了许多的精彩。
1、在拓展中全面把握人物性格。
学习《鸿门宴》一文时,学生通过鸿门宴前后项羽和刘邦的表现把握了项羽容易冲动、自大虚荣、沽名钓誉、毫无远见及刘邦谦虚忍让、审时度势、善于听取意见的性格特点。如果文章处理到这里,也可以说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我总觉得不完美,项羽号称“西楚霸王”,被称为“失败的英雄”,司马迁把他放在“本纪”系列,李清照也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些赞誉,与课文中项羽的形象极不相符;而刘邦最终成就帝业,除了课本中的这些性格特点外,还有哪些性格优势?这些问题,都不是课本能告诉我们的。于是,我和学生又用了一节课进行拓展研究,我让学生交流《史记》的记载中项羽和刘邦的哪些事件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事件各表现了两人的什么性格特点。我和学生一起,又补充了项羽年少时 “学万人敌” 、“彼可取而代也”的凌云壮志,巨鹿之战中他“破釜沉舟”的奇计,垓下被困时他“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的威武,乌江自刎时他不愿苟且偷生的壮士情怀,这些事件,让学生了解了一个胸怀大志的英雄项羽的形象。我们还研究了刘邦入咸阳后笼络民心的“约法三章”,取得帝位后他那著名的“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对他人和自我的准确评价,这些补充,使学生了解到刘邦争得帝王之位不是偶然的。通过这些拓展,学生全面地把握了人物形象,进而能够准确、客观地评价人物,不至于管中窥豹,只见一斑。
2、在拓展中深入理解作品的感情和主旨。
学习辛弃疾的词作《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了深入理解辛弃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报国无门的感情,我给学生朗读了著名作家梁衡的人物传记散文《把栏杆拍遍》,将人物放在南宋这个大时代背景中来探讨,从这篇散文中,学生了解了辛弃疾自率兵起义、勇闯敌营、南下归宋、为救国献上《美芹十论》、反复被罢官、长时间闲居、请缨无门的经历。从这篇文章中,学生了解了南宋朝廷的偏安一隅、苟且存活、不思收复失地,这些现象,与一心想要收复失地、恢复大宋昔日繁荣、拯救沦落敌兵之手的百姓的辛弃疾怎能不发生冲突呢?辛弃疾的一腔报国热情又怎么会有人理解呢?这就难怪他在词作中频频发出“无人会、登临意”“可怜白发生”“天凉好个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无奈而深沉的感慨了。
3、在拓展中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课堂的适度拓展,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例如我们在学习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时,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 ”这段文字中对“雨”字的精妙解读,透露了余先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感情。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选两个汉字,调动联想想像能力,做出自己的解读,从而体会汉字的魅力,体会中华民族的智慧,进而培养学生热爱我们的母语,学好我们的母语。学生们真是潜力无穷,余先生对一个“雨”字的解读,激发了他们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他们纷纷写出了让人惊叹的文字:
憔:一个人连心都焦了,自然就憔悴了。
睡:一个人眼皮都垂下来了,不是想睡觉吗?
海:每天节约三滴水,天长日久,便成了海。正所谓平时一滴水,用时太平洋。
智:每天学一点知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就是智者了吗?
萌:草儿在太阳的抚摸下,月光的滋润下萌芽、成长。
佣:一个为人所用的人,便是佣人了。
话:人最初用舌头发出声音的时候,就是想说话了。
势:执著的力量势如破竹。
妙:年少的女子是多么的曼妙多姿啊!
拥:拥有需要付出,用手去创造,用心去付出,你就会拥有了。
宁:壮丁都在家里,不用千里迢迢去戍边,不必背井离乡去流浪,天下便安宁了。 ……
一点点拓展,收获了这么多奇思妙想,谁能说这拓展的作用不令人惊叹呢?
4、在拓展中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学习《归去来兮辞》一文时,我们从陶渊明归乡后的享受到的“天伦之乐”“欣赏美景之乐”“自由自在之乐”,体会到了这位大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这是大多数的归隐诗人的特点。可是,在陶渊明身上,又有什么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呢?我引导学生反复读“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一段,将其与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进行比较,特别抓住那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通过这种拓展比较,学生认识到了在陶渊明身上非常可贵的一点:作为文人,他不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他身上更多的是一种平民气息,他乐于跟目不识丁的农人交往,在他心里,有一种超越常人的平等意识,这一点,真是值得无数文人学习。
从教学的实践中,我深深地意识到拓展的重要性,拓展能够使课堂更加丰满,使课堂更加丰富,更重要的是,拓展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当然,这里所谈的拓展,是基于文本基础上的有效拓展,是基于学生实际情况基础上的适度拓展,而不是漫无边际的乱拉一气的拓展,不是为了应付公开课、比赛课取得所谓“亮点”的无效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