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物理探究式学习策略

物理探究式学习策略

作 者:李纪起

(山东省枣庄市枣庄西王庄中学   277100)

  物理是以探究为基础的学科,探究式教学在问题探究和问题解决中所用到的科学方法也正是物理学科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因此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对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掌握相关的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在积极探究中既获得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新课改下,如何在课堂中真正体现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下面就我的教学经验,谈谈我的认识和做法。
  一、学生探究的定位
  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究,既不能停留在儿童自发探究的水平上,也达不到科学家的探究高度。而且,我们也并不是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科学家,而是为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有基本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公民打基础。因此,不必把“儿童自发的探究”一步步地引向“科学家的探究”。这一点应该引起教师的注意,否则在科学探究方面我们也会遇到在科学知识方面容易出现的“学科本位”倾向的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时,不能向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时所强调和所关注的方面看齐,在科学过程与方法及操作技能上不必要求过高,这也不是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重点。当然也不能满足于儿童自发探究的水平,而应当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具体说来,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①通过探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②通过探究获得关于身边世界的理解;③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④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这里,尤其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直接参与探究过程,并通过自己的反省与思考,从亲身体验中获得对探究特征的深刻认识,以及深刻理解探究是怎样导致科学发现的等一系列与科学的本质有关的问题。
  二、激趣导疑,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探究式学习是从学科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创设科学探究情境,营造科学探究氛围,对于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是很有帮助的。例如,在处理平面镜成像这一节时,一上课我用课件展示了“不熄灭的火焰”,展示了“火焰”在水中不熄灭,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火焰”为什么不熄灭?平面镜中的“火焰”和蜡烛的火焰大小有什么关系?它们到镜面距离相等吗?平面镜为什么能成像等等?这样的问题既有探究环节,又有探究内容,而且与教学内容紧密衔接,它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探究的内在因素。
     三、训练科学探究方法,让学生会探究
  科学探究既是物理科学学习的内容,又是物理科学学习的方法。在物理教学中,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比传授他们知识更为重要。例如,初中物理教材中有一节《杠杆平衡条件》。没有学新课之前让学生观看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一起如何玩跷跷板,如何调整他们到支点的距离。为了便于我们的实验探究,我们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是让杠杆匀速转动还是静止?在什么位置静止?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随意在杠杆两侧挂钩码,只要杠杆能平衡就可,多次进行探究实验,依据实验数据得出实验规律,最终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学生在亲自经历这样一个个探究活动以后,自然而然地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认真指导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课题的研究。
  课外科技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延伸。由于初中学生还没有系统学习物理学知识,所以在活动中会碰到不少问题,其中最大问题是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教师作为探究式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要指导学生遵循实验课题的选择原理、设置对照实验方案原则、实验过程控制原则和实验材料遴选原则等进行课题研究。
     课外活动实验研究课题的确立,还可以选择与生活生产实际紧密相连的内容。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能够享受探索物理世界秘密的兴奋和揭秘后的喜悦以及改进后获得成功感,因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及自主性。同时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身边一些物理学问题的实践能力等),强化了他们科学探究的意识。这必促进学生物理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