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语文之“文”呈扇面形态渐次展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文明,互为表里,陈陈相因。中学阶段,随着文学作品之篇目数量的比重增加,文化含量也渐趋集约化。中学语文教学,作为人类精神和生命在文化到文明层面的代代递变,其历史职责之一,即在于以校园、课堂和社会为载体,建设本原而富有活力的文化生态。
今天,我们立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前沿,审视教育教学活动的现状和取向,笔者试图理性地梳理出贯穿其中的文化脉络,就中学语文教学的文化生态建设进行由“术”而“道”的归结性探索。
一、校园——文化生态建设的大气候
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学习,更贴近了学生生活。而作为学生生活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文化生活,当然成为影响中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最重要的因素。于是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们的高度重视。许多教育行政部门也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对学校考查的刚性依据。徜徉校园,氤氲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学生跟着感觉走,潜移默化,自然地接受了良好的文化生态的熏陶和洗礼,强健的文化品格得以“软性”培养。进而打制出影响其一生且有利于其他的校园文化烙印。
二、课堂——文化生态建设的芳草地
在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担当。中学语文教师更是首当其冲。依托海涵地负的中华传统文化,建构独具特色的育人文化生态,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界全新的改革命题。
1、语文课堂的新课标引领是根本。
诚然,语文课堂依然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但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赋予了全新的理念和内容。它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语文教学基本功,更要具备博大精深、学高为师的学养,以结合文本内容,采撷闪光的文化碎片,汇聚语文课特色的文化大拼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成为文化的杂食者,形成中学语文课一道道亮丽的文化景观。长此以往,即可建构中学语文课系统的文化生态。文化良知、文化品格、文化道义便不断地灌注学生心灵,成为其组成生命的活性因子。如此这般,学生不仅学得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做人,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化人。
2、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主导是枝叶。
这是说组织语文课堂的手段和形式。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的突出特点,就是突破了“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窠臼,呈现出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形态,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以最大限度得提升。而现代传媒体系走进课堂也使之成为可能。近年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也日臻完备。中学语文课堂的开放和创新空间不断得以拓展。结合文本特点,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文化视点,和各种自然文化部落异彩纷呈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形成或凝固、或流动的文化生态,加之教师点石成金的文化谈吐,营造出课堂充盈的文化氛围。
3、语文课堂乡土教材的介入是点缀。
一个人的身心成长乃至死亡,绝不会游离其生存的文化环境,二者的联系可谓千丝万缕,息息相关。正确认识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尤为重要。新课标下的乡土教材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乡土教材是地域文化的集大成者,它包括了具体地域内的历史文化、地理文化、生物文化等,是最具个性的人情物理的文化生态。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乡土教材的编撰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广大语文教师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乡土教材对学生成才、成人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语文活动课堂,引导学生了解乡土文化,自觉接受文化母体的滋养。同时,又充分激发和调动他们挖掘乡土文化潜力的兴趣和积极性,进一步充实乡土教材,使之成为宝贵的地域文化资源。这一互动的课堂形式,使学生在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中,立足地域文化底线而翱翔于无穷无际的文化星空。
三、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的百花园
社会是教育功能的最终指向。具备了相应文化素质的中学生适度地将触觉伸向社会。中学语文教学应帮助学生实现学校到社会的“软着陆”。新课标的开放性也把中学语文教学推进了社会文化圈。课堂成了小社会,社会成了大课堂。而面对泥沙俱下的社会文化洪流,建设有防护林带的社会文化生态,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神圣使命。
1、把握先进的社会文化文化主流。
人类社会前行的历史告诉我们,每一历史时段总有一批先驱者,“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创造出这一时段的宝贵文化财富。中学语文教师既要有丰富的学养做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望者,又要凭敏锐的社会良知做当代优秀文化的苦行僧,把握先进的社会文化主流,对中学生进行文化启蒙。从国际看,尽管强权政治、恐怖行为等一时阴云密布,但和平与发展依然是社会文化的主旋律;从国内看,尽管社会主义事业在意识形态方面遇到挫折和坎坷,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依然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主导思想文化,由此而派生的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发展、和平统一、环境保护、成果共享、和谐发展、小康社会等成为现阶段中国文化的夺目亮点。
2、摒弃社会文化杂质和文化泡沫
就像灿烂阳光下总有斑驳阴影一样,享乐主义、贪污腐败、黑恶逞强、黄色泛滥等文化杂质,国外垃圾文化的裹挟而入以及传统糟粕文化的沉渣泛起而形成的文化泡沫,对尚未形成文化抗体的中学生毒害莫深,甚至会滋生出顽固的文化毒瘤。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理应做先进文化的代言人,广播优秀文化,帮助中学生明辨是非,培养他们认识并抵御不良文化侵害的文化韧性。让他们在社会的百花园中,吮吸甘露,沐浴芳香,以期将来成为先进社会文化的强健实践者和奋然拓荒者,“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