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 者:蔡子远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中学 223800)

  目前我们中学历史教育仍存在这些现象:注重教师的地位,忽略学生的地位;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个体,忽略全体;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以学科为本的评价方式;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优劣的唯一依据等。新课标要求我们必须把学生的位置摆在首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定义
      在教育改革中,一种提倡确立和提高学生主体地位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开始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主体性教育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学生培养成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二、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
  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整体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来指导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基本条件及学习基础,教师应始终牢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备课中不能光备教材,更重要的还要备学生,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认真思考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体性方法,设计习题应该由浅入深,保持一定的梯度,注重启发性。此外,教师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回答学生的质疑,还是教师的反问和最后的点拨、总结,均应把握好时间,一般不要超过20分钟,把其余时间交与学生质疑、思考,这样可避免陷入“以导代学”的泥潭,又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感悟。
      三、加强师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大力鼓励学生质疑问题
  以亲密融洽感情为纽带的良好师生关系,既是主体性教学活动的条件,也是在活动过程中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确立“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改革机械沉闷、呆板严肃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创造积极轻松、活泼高效的教学心理环境,调动教师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一种主动探索过程,如果把学生看成是加工对象,通过外部压力迫使学生去学习,显然是达不到目的。学生创新的意识、敢于表达自己思想的勇气,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多引导少指责,注意发挥学生探究历史的潜能和积极性。
      四、对学生的要求多样、有层次
  十个手指头伸出来有长短。不同学生的智力、能力、性格各不相同,要以学生的特点出发,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对能力强点的学生要创造发展条件,注意信息补充,多教一些课外的词汇,比如让他们寻找生活中的历史。对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要先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激发兴趣,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不同要求才能让所有学生各有所得,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并利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资源,而这些富有生命力的教学资源来自于学生,中学历史教学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鼓励学生来自由地表达自己观点,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所需获得的是用以表达他自己的这门语言——历史,而以学生为主体的历史教学就是将重点放在鼓励学生流畅地各抒己见的一种更为重要的途径。
      五、对学生的评价多元人文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在指导思想、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变化和调整,扩大了评价的内涵和范围,形成了集人文性、主题性、民主性、全面性、过程性、实践性和发展性为一体的新型评价体系。既关注结果又重视过程,改变了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标准。
      1、评价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
  教学评价其实也是人为设置的。如何设置首先要为学生健康成长设置。中学生正是花骨朵,娇嫩可爱,我们的评价要设置简单易行。不能设置他们很难达到的目标。要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教学服务,通过评价不断改进教育教学,使学生能受到越来越好的教育,这是素质教育对教学评价提出的新要求。
      2、既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又注重其学习结果。
  教师在评价时不能一次考试看终身,要发展的看问题。学生的潜力其实无限的。这次考试不行,下次说不定又很出色。所以不能一棍子打死,要多鼓励。
      3、评价方法多样性和灵活性。
  教学评价除了我们一直关注的分数之外,还有很多评价方式。我们在期中考试或者其他大考中也可以来学习高中学业水平测试ABCD四个等级,来评价中学生的每次考试。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渗透在教学中的每个环节,让我们多用心去体会,一起为和谐教育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