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海明威作品的语言十分简明,形成了“电报体风格”,同时,他还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告诉读者作品要表现的主题实际是隐藏在有形的文字背后、且比有形的文字更丰富、厚重。基于此,在学习《老人与海》时,可以抓住作品中语句重复较多这一特点,通过想象,体会作者要传递的思想情感。
关键词:《老人与海》;重复语句;思想感情
此处所提的《老人与海》(节选)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选用的一篇必读课文,节选自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老人与海》的情节并不复杂: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连续84天没捕着一条鱼。后来,他独自一人出门远航,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然而,在归航途中,一条条鲨鱼陆续围了上来,尽管老人奋力拼搏,但还是没能抵挡住凶猛鲨鱼的进攻,等他回到海岸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课文节选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是小说临近结尾的部分,也是小说情节的高潮,约占全书的六分之一。
海明威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为此,海明威作品的语言简明,形成了一种:“电报体风格”。但在讲读本文时,我发现有很多语句是重复的,这似乎与海明威的语言风格相悖,仔细品读后,我认为这些重复是有深意的, 它们就是一种提示,可以为我们探秘冰山找到入口。下面 我把这些内容列举出来,并试做探析,若有不当之处,望同行批评指正。
关于老人希望正在经历的一切都是梦的心理描写出现过四次:“这也许是一场梦”、“这要是一场梦多好,但愿我没有钓到这条鱼,独自躺在床上的报纸上面”、“我真盼望这是一场梦,但愿我根本没有把他钓上来。鱼啊,这件事可真教我不好受。从头错到底啦”、“我希望这真是一场梦”。文章中,大鱼应当象征着人的远大理想和追求,或者人们梦寐以求的成功。老人桑地亚哥历经艰辛,终于捕获了大鱼,获得了作为渔夫的巨大成功,但却引来了掠夺成性的鲨鱼。老人预见到了、也经历了鲨鱼的到来给他和他的大鱼带来的灾难——大鱼被啃成骨架,老人的成功也随之被无情粉碎。随着大鱼一次次被一只只鲨鱼啃食,老人内心那“这要是一场梦多好”、“我真盼望这是一场梦”、“我希望这真是一场梦”心理活动,反映出老人的心理:在成功和灾难并存时,他宁愿一切都没发生,生活还像从前一样。“要是”“盼望”“希望”这几个词则反映出老人想要回到从前的迫切心情。仔细想想,老人的经历多像我们的人生:拼命地追求常人眼中所谓的巨大成就,历经磨难,好不容易得偿所愿,却又招致灾难,这时,我们却又希望一切没有发生过。
当大马林鱼被鲨鱼一次又一次地咬食后,老人在心疼自己的果实被他人掠夺之余,却反而显得轻松开心了。反映这一点的是课文中老人的三次自言自语:在第一次与鲭鲨搏斗失去大鱼的四十磅鱼肉后,老人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离家越来越近了,丢掉了四十磅鱼肉,船走起来更轻快些。”在第二次与两头鲨鱼搏斗后,老人又说:“最后那一条鲨鱼撕去了我好多鱼肉,可是船现在轻松些了。”最后一次遭到的是一群鲨鱼的袭击,老人在搏斗结束后,作者这样描写:“现在他在轻松地开着船了,他的脑子里不再去想什么,也没有感觉到什么……他只注意到他的船走得多么轻松,多么顺当,没有其重无比的东西在旁边拖累它了。”三次描写中“轻松”一词出现了四次,作者这样的重复使用同一个词语,似乎是要传达给我们一种对人生的感悟,那就是:人生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名和利,也是人必须要承担的巨大负累。当人成名时,在风光无限背后也埋伏着光环消散后的冷寂;当人腰缠万贯以后,却常常害怕别人惦记,或担心钱财失去之后的落魄。在患得患失中,人活得很累,甚至还会招灾引祸。就像文中的老人,获得了大鱼,他就开始有了担忧。鲨鱼来了,他付出了比他捕鱼时更多的艰辛却也没能保住自己的劳动果实。当大鱼被一点点的吃光后,没有了身外之物的牵绊,老人及老人的船因没有了负担,走得反而更轻松。海明威难道不是想通过老人的经历告诉我们:我们孜孜以求的名和利,固然能为我们带来很多利益,但也会成为我们生活的拖累。其实,没有过多的身外之物,我们的生活反而会更轻松。老人在经历这一切之后,也领悟到了这点,因此,他希望“这是一场梦”,他希望回到原来的生活。这从文中的几个句子能够体会出来:“他希望马上能够看到陆地”、“我希望我能见到灯光。我想要的事太多,但灯光正是我现在想要的。”在这几句中,“陆地”、“灯光”象征着老人捕获大鱼之前的实实在在的生活,作者这样描写,正是要表现老人这种想法,两个“希望”表现出老人对原来生活的迫切向往。
人往往在远离自己本来的生活、经历一些事情之后,才会反省自己。老人也是这样,在经历捕获大鱼、为了保住大鱼与鲨鱼搏斗、最终失去大鱼全部的肉等一系列事情后,对自己进行了反省,我认为文中这几句描写可以体现出来:“我不应该把船划到那么远的地方去,既不是为了你,也不是为了我”;“我过意不去的是我走得太远,这把你和我都给毁啦”;“是什么把你打败的呢?……什么也不是,是我走得太远啦”。这里的“远”,在文中除了实指距离以外,我认为还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那就是老人远离了自己的生活轨迹、远离了自己的真实内心。老人只是想依靠打鱼来生活,能不能打到大鱼不是老人的追求,不是他的真实愿望。但由于老人接连八十四天没有打到一条鱼而受到了人们的嘲笑,为了证明自己还是一个真正的渔夫,因而打到一条大鱼就成了老人重拾英名必需的前提。老人经历一切磨难,最终也认识到:他之所以这么努力,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为了获得大鱼,而只是为了向人们证明他的捕鱼能力,为了活成人们心目中希望的样子。这点,应该揭示出了许多人共同的弱点:权力的大小、钱财的多少,几乎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不二标准。因此,尽管满足人的生活必需并不需要很多钱、也不需要多大权,但为了成为人们眼中成功人士的样子,人们违背自己的意愿,吃苦受累,也要不懈追求,弄得自己身心俱疲。这难道不是离开自己的本性太远了吗?这种远离自己本真的做法,不仅难以收获成功的喜悦,有时可能还会毁了自己。难怪老人最后自问自答:“是什么把你打败的呢?”“什么也不是,是我走得太远啦!”可见,让我们远离自己的本性,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的,就是那些与我们的生活没有太大关系的欲望。因此,放下欲望,才会有真正轻松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