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学前教育专业成为了我国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加上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市场,对学前教育专业型人才需求量的急速提升,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成为了培养典型性人才的迫切需求。而乐理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对它的改革,无疑是能够有效提升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水平的有利途径。因此,我们就应当从各个方面去进行探索,并对学前教育专业乐理课程进行创新性的改革,以提高其教学的水平与成果,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型人才。而本文也将着力于学前教育专业乐理课程,对其的改革实践作出较为深入的剖析。
关键字:乐理课程;高职院校;改革;实践探索;教学水平
一、教材方面的分析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所使用到的乐理课程教材,其编制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是于上世纪二十代初期,从西方的乐理理论中逐渐衍生而来的。虽然,前期我国有许多的著名学者,已经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艺术精髓,都合理的融入到了乐理教材内容的编制当中,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也出现了较多典型的乐理著作,譬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版的“音乐理论基础”一书,它的编制基础以及依据,就是“西方乐理理论”,但其中也融合了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以及元素,且其在不断的修订以及改革的过程当中,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完善,并成为了我国众多乐理课程的主要教材之一。从内容方面上看,尽管它的重难点知识,划分的非常清楚,易于学生对乐理课程的学习。但是,由于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提高了对乐理课程的要求,再加上各种新版本乐理课程(比如:“新概念乐理教程”以及“乐理新教程”等)带来的冲击浪潮,使得传统的乐理教材逐渐被人们所忽视。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乐理课程的教学水平,同时也为了提升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成果,我们就应当对学前教育专业乐理课程作出相应的改革,以契合实际,迎合时代需求,让各大高职院校能够培育出德、智、体、美兼具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二、教学内容的剖析
从我国多年来的教学历程中,我们可以将学前教育专业乐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归纳并总结为三个,如下:
1、能力。
它偏重的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即: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起良好的对理论知识加以应用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达到专业化成长的这一目的。
2、情感价值。
侧重于课程的实际性价值以及应用意义,让学生可以感悟到乐理课程的重要性,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在对音乐的无限热爱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及各方面的能力。
3、知识。
学习与本课程有关的知识,掌握最基本的对乐理基础知识进行实践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其个人素质。
因此,综合上述三方面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对乐理课程的教学大纲,作出较为科学性的修订,并针对原来教材中的12个章节,对其内容作出适当的优化删减。譬如:侧重“音节的长短”,“音节的高低”,“音速”,“演奏法记号”,“音程”,“音乐专业术语”,以及“和弦”这几个章节的内容。如此一来,也就可以在确保乐理基础知识的前提之下,将本课程中的重难点知识突显出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学习减压。
三、教学模式方面的剖析
(一)因材施教是核心
虽然,绝大部分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前,都并为受到过专业性的音乐知识方面的培训。但是,由于一些学生来自于城市,他们在之前的学习当中,对音乐基础知识进行过学习,所以,这些学生是具有音乐的学习基础的,且他们在音乐的感知以及认识方面,也比其他学生要强很多。因此,在现代化的乐理课程教学当中,普遍存在着的一个不良现象就是:学生音乐基础的落差较大,且不同的学生,他们学习音乐的能力也是大不相同的。所以,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势,我们就应当把“因材施教”作为教学的核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足够的能力,去学习乐理课程的基础知识,并熟练掌握乐理技能。而所谓的“因材施教”,则主要体现在下述四方面上。
1、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积极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积极性,尽可能地把学生的被动性学习转换成为主动性学习,让学生可以自觉的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学习。
2、营造良好、活跃的学习氛围,由于乐理教材中的专业术语比较多,且这些专业术语也比较晦涩难懂,所以,教学者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应当联系实际,把抽象化的专业术语变得形象化与简单化,让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之内,了解并掌握乐理课程中的专业术语,例如:在讲解“节奏”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教学者应当突出的是“节奏”音的长短,可以让学生将其理解成为“不同长短的音”。与此同时,教学者也可以借助某些音乐作品,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什么是“节奏”,如:幼儿乐,其大多都以“鲜明、欢快”的节奏为主,由于二拍子能够直观的体现出音节的强弱性,所以,它在幼儿乐中占据的分量是比较大的;而三拍子具有“强弱弱”的这个特征,所以,它最适用于小步舞曲。另外,教学者也可以通过一边讲解,一边赏析乐曲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乐曲中,探索出“节奏”这一词汇的真正含义。如此一来,在形象的表述之下,学生就能够加深对“节奏”这一专业术语的理解程度,进而让他们可以掌握住“节奏”的精髓。值得提出来的是,当将专业术语形象化的时候,需要遵循两个原则,即:1)不改变原词的规范性原则;2)不改变原词的学术性原则。
3、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及其目前已经掌握的音乐知识,对他们实行因材施教。例如: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先对简单的乐谱进行学习和了解,然后再教导他们如何进行读谱;而针对那些基础知识较为牢固的学生,教学者则可以在巩固其基础知识的前提之下,辅导他们进行重难点知识的学习。另外,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者还应当注重他们各自的学习情况、心理变化情况以及情绪等方方面面,以让学生能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面对乐理课程。
4、多褒少贬,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能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激发出对音乐的热爱,进而促使他们能够对乐理课程进行高效的学习。
(二)理论、实践相结合
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学者应当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勤加练习,多动手、动脑,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例如:在进行“节拍”知识的讲解之时,如若教学者只是依照课本内容,泛泛而谈,那么,不仅会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吃力,还会大大降低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学者就应当把不同种类的拍子作出合理的划分,然后再对它们的特点进行归纳与整理,以突出不同种类拍子的特别之处,有利于学生的记忆与掌握。其中,三拍子的适用对象,主要是:圆舞曲,亦可以是小步舞曲,例如:“现代波兰圆舞曲”;而二拍子则适用于节奏感较为强烈的乐曲,譬如:“大刀进行曲”。此时,教学者就可以通过播放这两种类型的乐曲,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当中,感悟到二拍子以及三拍子各自所具有的特征,以提高他们对拍子的理解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面对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乐理课程的教学现状,我们要想从本质上对其进行改革,就必须要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对其的教学内容、教材以及教学模式,作出系统性的改革。唯有这样,才能够在对大限度之内,提高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乐理课程的教学水平,让我国各大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顾晓晖.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基本乐理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4,29(6):110-112.
[2]赵雷.适应时代要求改革学前教育专业乐理课程与教学[J].学前教育研究,2011,(2):56-59.
[3]杨峰.适应时代要求改革学前教育专业乐理课程与教学[J].北方音乐,2014,(13):109-109.
[4]刘学梁.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乐理与视唱》课程改革刍议[J].大众文艺,2014,(12):222.
作者简介:汤曼,女,汉族,1983年,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现工作于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专业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