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高中生的作业抄袭现象

浅谈高中生的作业抄袭现象

作 者:孙晓霏 (鲁东大学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 山东 烟台 264025)

摘   要:学生读到高中阶段,学习习惯早已形成。“抄袭”在如今的高中生中已经蔚然成风,学生形成“抄袭习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指导学生改掉抄袭作业的不良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高中生 ;抄袭 ;原因;对策

学生读到高中阶段,学习习惯早已形成。“抄袭”在如今的高中生中已经蔚然成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帮学生改掉“抄袭”的习惯绝非一日之功,如何整风是摆在每一位高中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针对“抄袭问题”,笔者做了一些研究,分析了问题背后的原因,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收到了不错的成效。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找出学生“抄袭”的根源,才能够对症下药。经过调查,笔者发现,学生形成“抄袭习惯”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尊心驱使,心理承受能力差,不敢面对自己的弱点,更没有改造自我的勇气,抄袭作业是为了逃避学习,自欺欺人。我班甲同学,担任班干部,学生会干部,乐于助人,为班级和学校做了很多贡献,课堂和自习课也能遵守纪律,但成绩却很差。后来我才得知,这位品质优秀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吃力,但为了面子,平时只能抄作业。
2.自卑心理作怪。这类学生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总认为自己比别人笨,对自己的作业准确性总持怀疑态度。这样,抄袭别人的作业就成了他的一种心理依托。我班乙同学的作业总有很多改动的痕迹,显然她参考了别人的作业,然后进行了自我否定。
3.部分学困生基础差,跟不上老师的步伐,还有的学生不重视学习,所以课堂不认真听讲,为应付老师检查而抄袭作业。
4.经调查,有些优生也有抄袭的经历,原因是几乎每天各科都有作业,时间紧,任务重,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几个人协商各自完成一部分,然后相互抄袭。
教育家徐特立曾经告诫过教育者:“对犯错误者,给他们以好的环境包围起来,暗示他们以很好的前途,使他们用自信和自尊去克服他们的坏处,这是最好的训育典型。”这就告诉我们,面对犯错的学生,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话,用希望、激励等科学方法,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让他们在微笑中接受批评,使批评变成鼓励和动力。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指导学生改掉抄袭作业的不良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呢?
1.我们应该在班内营造“抄袭可耻”的舆论,让学困生认识到:抄袭作业是一种没有诚信、违背道德的行为,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是对父母及老师的不负责任。班主任应该召开“诚信”主题班会,教育学生诚信做人,当然包括“诚信作业”。
2.正面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应以温和与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学生,要像拉家常一样与学生交谈,找出抄袭的根源,向学生说明抄袭的不利之处,教育他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敢于直面自己的弱点,然后想办法去改进弱点,告诉他们,要想提高成绩,首先要独立完成作业。也可以经常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时刻提醒,随时给予帮助,让学困生从禁止抄作业这种外力的作用下慢慢改掉坏习惯。为学困生创造体验成就感的机会。当然,我们不能只教育抄袭者,对于被抄袭者,同样要让他认识到给别人抄袭对别人造成的危害,要对抄袭者说“不”。要有对自己,对同学负责任的态度,不是给他抄袭,而是要从另一方面来帮助他进步。
3.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优生的作用,鼓励优生帮扶学困生,为学困生提供“知识和方法”援助,而不是助长不良习惯。作为教师,发现抄袭后,不要只是指责,而是要讲出道理,指导学生怎样帮助同学进步,建立正确的学习合作方式。我们还可以选定培养强有力的学科课代表,让这些老师的小助手就像一面面铜墙铁壁,阻断学生抄袭作业的通天大道,想起来好像是“堵”,其实也是一种对学生负责任的做法。
4.作业量必须适中,否则过量作业,不仅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产生厌倦情绪,可能无形增加学生的抄袭作业的动力。特别是节假日的作业抄袭更为严重,节假日要给学生制定好计划,有规律的进行学习与生活。另外作业难易要有梯度,可分为A、B、C三个等级。A级为基础题目,所有学生都应该完成的题目;B级为中档题目,要求一般以上的学生完成即可;C级为难度较大的题目,只为优等生拓展知识而布置。
5.注意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对抄袭作业现象使用当众指责或是处罚、辱骂等不当方法,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给教师以后的教学带来不利。因此,保护学生的心灵最重要。批评不是我们的目的,适度的批评和大力的表扬结合起来,教育好学生才是真正的目的。
6.在帮助学生改正的过程中,要允许学生反复。学生抄作业的现象可能不会在老师几次谈话、教育之后立竿见影。这就提醒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允许学生反复,并能够在反复中坚持教育。只有教师的冷静和反复教育,才可能换来学生纠正错误的信念。
学困生抄袭作业不仅是学习态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塑造他们完整的人格,不利于他们以后的成长。教师应想办法让学困生转变学习态度,使学困生从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体验。这不仅是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塑造优良的个人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简洪权《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0.1-2.
[2] 裴红冰,张国楚. 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研[J].数学教育学报,2005,14(2),94-96.
[3] 王德先.基于新课程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3):236—237.
[4] 王金山.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 自主学习教学研究[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2):1324-1325.
作者简介:孙晓霏(1984-),女,山东烟台人,鲁东大学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