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的科学使用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的科学使用

作 者:王 辉 (安徽省长丰县车王小学 231100)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离不开教具与学具的使用。在教学实际中,学具准备要充分有顺序,要有一定的有效性;要创设情境,灵活使用教学具,在使用中渗透数学思想;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一起动手操作;还要注意课内操作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具学具。
关键词:创设情境;操作;实践;有序;总结

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低年级,科学有效的使用学具操作,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我认为主要应该这样做:
一、学具准备要力求有序
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年龄小自理能力差,一个班级如果进行最简单的一次操作,前后要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样既影响了教学进程又冲淡课堂气氛;而且还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为此,我在学具准备中要求学生做到:
1、学具存放有序。作为教师要把学生的学具分类,存放在固定的场所。
2、学具摆设有序。要求学生将学具摆设在课桌前缘,操作时听清要领后再动手等。这样学生操作就有条不紊,可使原来的“乱、哄、慢”转化为“静、快、齐”。
在训练学生动手操作时,我注意通过直观演示、形象讲解、恰当指导,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学会操作。如开始学习10以内加法4+2=6时,学生拿着小棒不知往哪里放,只摆了6根,体现不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就拿着小棒在投影仪上边示范边讲解摆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用小棒自己去解决类似的问题。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8+5=13时,不少学生用最原始的方法先摆出8根,再数出5根,我这样启发学生,不用数的方法,能不能借助以前的知识想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3呢?学生有的用8凑成10,有的用5凑成10,很快发现了凑十法的方法,由于在课堂中注重了学具操作训练,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少走弯路,节省了时间,课堂教学效率高。
二、创设情境,灵活使用教学具,在使用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
新课标数学教材不仅包含了大量的信息窗、图画,而且为充分使用学具操作提供了依据。所以,教学中我就特别注意设计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给每位同学提供了用学具展示自我的机会。如:教学“同样多”时,让学生先摆5朵红花,然后让学生在下面一个对一个的整齐地摆,就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通过学生剪、拼等操作活动,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就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学具的操作,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就渗透了等积变换的思想,等等。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为学生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得轻松自然,而且来源于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知识,更能让他们牢固的掌握,形成表象。
三、在使用学具中培养合作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学1L和1000ml的关系时,可分组让学生把l00ml水倒进1L的量筒中,看可以倒几次?同学们有的倒水,有的看刻度,有的记录,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注意课内操作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
学生通过课内操作,能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课外实践能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到的数学知识,得到充分利用,紧密联系数学与生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在“认识厘米”时,课内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小尺感知了一厘米和几厘米,然后又让学生找出周围生活中长度大约1厘米的物体,同位互找几厘米,通过自制的教具,让学生判断测量方法与长度是否正确,使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后,又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实物图像抽象为只有线条组成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对比实物辨认,从而使学生认识了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形,课后让学生利用土豆、萝卜、橡皮泥等,制作出各种立体实物,带到学校展示,学生们的兴趣盎然。
可见,合理适用教具与学具,能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能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所以,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具,合理科学的使用学具,使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很好地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