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作 者:李培仁 (山东省高密市朝阳街道八里小学 261500)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效率,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本文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等多个方面来探究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此,当新世纪拉开帷幕的时候,作为老师,我们不能不深思,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以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要增加学生的日常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在新课标要求下,如何转化传统的教学观念,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阅读的训练学习中,加深对阅读的理解、体验,并在阅读只能够有所体悟和思考,熏陶情感、启迪思想,获得审美享受是语文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针对新课标理念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方式进行探讨,为此,怎样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通过实践,本人就平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⒈立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立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灵魂和核心理念。“这一理念以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和独立性人格为前提,谋求所有适龄儿童平等享受高质量的教育,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⒉回归学生的自主权。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当“导演”,又要当“演员”。要与学生打成一片,有机地把自己融合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智力差异,鼓励和赞赏每一位学生付出的努力,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力。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形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好习惯益终身。”在小学阶段,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的习惯,养成用普通话朗读课文的习惯,养成不出声、不指读的默读习惯,养成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养成交流阅读感受的习惯,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等等。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⒈巧妙地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所谓故事嘛,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真相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⒉畅谈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孩子气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与此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⒊学会写梗概激发阅读欲望。我们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盘古开天地》后,教师可介绍《女娲补天》;结合《草船借箭》的教学,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所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探索创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使语文阅读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体学习,自主发展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