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大方县绿塘乡丰产小学 551604)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远比情绪高涨时低很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欢乐愉快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布鲁纳说得好,“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应考虑如何找准情感激发点,根据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波澜迭起,富有活力。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呢?下面是我个人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巧妙导入激起学生兴趣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要使数学课上起来有趣味,内容吸引学生。那么课题的导入是十分关键的。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之一半。一个好的导入语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整节课的成功将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导”就是引导,“入”就是进入学习.导入技能就是教师以教学内容为目标,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通过巧妙的方法和语言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到课堂的学习上来的教学活动方式。初中的孩子年龄还小,好奇心比较重,玩心也比较重,有些孩子还不能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所以我在数学教学中,总是精心组织导入语,把他们的注意力迅速的集中到课堂上来,并且产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问题的设计很重要。作为教师一定要灵活的使用教材,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孩子的特点,选择恰当的引入情境,设计巧妙的导入语来引起他们的共鸣。
二、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学习动机浅近、单一,学习凭兴趣;理解力差,模仿力强,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易分散;思维具体形象,无意注意占优势。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课教学不能一味地灌输知识,而应是通过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组织开展丰富有趣的游戏活动,寓知识于游戏中,让学生在听听说说、看看读读、蹦蹦跳跳、唱唱玩玩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数学: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主动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成就感是推动学生努力取得成就的原动力。成功所带来的欣喜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它可以促进学生产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的愿望。因此,作为游戏设计和组织者的老师,一定要注意在游戏前,把游戏的规则、要求,介绍清楚,同时要注意让学生在游戏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这样我们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教师在指导游戏时的态度应该是恢复童心,自我放开,忘我尽情,镇定自如。我们教师还要注意游戏结束时,不忘适时鼓励学生,一张小贴纸,一个小五角星,全班有节奏的雷鸣般的掌声,都是对学生最好的肯定和嘉奖。精心设计游戏的每个环节。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意犹未尽”的浓厚兴趣。
三、巧用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生动的数学故事令人终生难忘,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寓知识于故事之中,不仅吸引学生,也符合学生形象记忆的特点。打开实验教材,可以看到许多有趣美丽的童话内容,如一年级上册的第6、7页小兔盖房子,第14、15页野生动物园,一年级下册第20页热闹的小河边,第41页小熊的一家,这些都是儿童喜欢、熟悉的情境,而在这里也包含了许多奇妙的数学知识,需要探索才能完全理解,这就容易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在欣赏这些有趣、美丽的画面的同时,我鼓励学生去创作画,从画中感受到数学的无处不在。一年级下学期讲过“找规律”这一单元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画画的任务,要求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画出一幅画,要体现出有规律的美,并且取一个好听的名字。第二天,我发现学生的能力真的是不可低估,《金色的秋天》中向日葵在阳光下有规律地昂首而立,《丰收的果园》中一棵棵苹果树、梨树像哨兵似的排列着,河里的小鱼俏皮地吐着水泡也是那么的有规律……这些都证明孩子已经有了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已经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故设疑问唤起学生兴趣
课堂设疑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方法。“疑”设得好、设得精、设得巧、设到点子上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些平时不善发言的学生不是不会发言,而是老师未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只要“疑”设到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上,他们便会不由而发,不能不发,发而后快。在这一思维流程中,求异、创新的火花.也会随之迸发。教师要精心设计疑问,巧妙提出疑问,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激励诱导学生,尔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教学实践中,能否成功运用“设疑法”进行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设疑的艺术,所设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符合学生实际,这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讨论的基础。例如我在教学乘加、乘减应用题的时候,需要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我就亲切地对学生说:“现在有哪位同学可以帮帮老师把已知条件和问题找出来呢?”这时,同学们纷纷举手抢着回答。等学生找出条件和问题后,我又说:“四棵玉米上共有多少个玉米棒呢?”学生不作声了。我又反问道:“同学们为什么算不出来呢?因为这不是一道完整的题,它缺少一个条件,要想知道一共有多少棵玉米棒,首先要告诉每棵玉米上有几个玉米棒。”这时同学们恍然大悟,人人积极思考争着发言。这样学生在求知解疑的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唤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丰富内容吸引学生兴趣
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生存的,离开 了现实生活这个世界,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同样,人类也离不开数学,离开了数学人类将无法生存和发展。好的学习情境是生活经验的浓缩。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我们应努力打通数学与生活间的通道,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创设出符合学生生活经验,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数学情境。因此,在生活中去寻找数学知识,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是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首要应该做的事,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提高教学的技巧,不能照本宣科,而应积极创设数学情景,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加者。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循一个原则:“乐之者不如好之者”。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注意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习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