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的职业指导是一个刚刚发展起来的学科,因此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各个高校进行职业指导的开展状况进行总结,对其发展特点、发展维度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力求促进高校职业指导发挥其作用,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高校;职业指导;开展;实践
随着大学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多,目前我国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就更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其对求职技巧的掌握,更好的把握国家的就业的方针政策,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一、加强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必要性
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进入大学后这种情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但是其对社会的了解仍然不足,现实情况表明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无法适应社会,是在一种对社会极不了解的状况之下匆忙进入工作岗位,这样很容易造成为了找工作而找工作的现状,一方面学生找到的工作与自己专业不对口,为了寻找合适的工作频繁跳槽,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就业观没有摆正,在选择工作的时候过分的追求不切实际的工作,造成无法实现就业,无论是哪种情况的存在都是人力资源和社会成本的浪费,而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大学职业指导有效性缺失是分不开的。
当前社会,大学的就业指导存在与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开发不对称的局面,而这种部队称主要表现在:高校的就业指导过于流程化,讲解内容老化,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并不符合,换言之,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的基本能力、职业技能、基本能力等多个方面的要求比较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有待提高。
从高校的毕业生方面来看,同样显示出来开展职业指导的必要性。据有关调查显示人们认为之所以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扩招带来的不利影响、大学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轨、大学生的自我期望值过高、大学生的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都与大学的职业指导不到位具有重要的关系,更加彰显了大学职业指导的重要性。
随着大学扩张,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多,以往的包分配政策已经被取缔,大学生需要通过自主择业,竞争上岗来获得工作,所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从单纯的教育系统的问题上升到社会问题,甚至已经成为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高校职业指导的合理定位
在对高校的职业指导进行定位之前,应该对职业指导有一个正确清晰的认识,但是当前社会由许多的关于高校职业指导的不正确的认识:有人认为高校的职业指导是没有用处,在高校开设的课程中又或者没有职业指导课程都可以;还有人认为职业指导是万能的,只要学生在校期间好好的接受职业指导教学,认真 学习,就能够自如的应对工作中的所有难题,没有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还有人认为职业指导是用来解决思想问题的,只是负责将学生的认识提高,并不负责其他方面内容,而学生的思想提高以后就可以更好的服务社会。这些观点显然都存在一定的偏颇,要想真正发挥职业指导的作用,首先压迫对职业指导进行正确的定位。
(一)发展高校职业指导的意义
首先高校职业指导能够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实现高校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接轨的目标,因此高校职业指导具有三方面的意义:不仅可以促进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空缺职位之间的匹配,还可以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进入工作岗位,实现就业,最后实在前面两点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提高就业率,降低人才闲置的状况。
其次,高校的职业指导可以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的为用人单位输送人才。一般而言,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毕业生的专业是否与本单位的业务所切合;高校学生的素质是否符合本单位工作的要求,那么高校的职业指导在开展的过程中,主要针对以上两点,提出解决方法,提高毕业学生的就业率。
再次,高校的职业指导的开展,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专业、该专业的社会发展前景,能够更好的进行职业规划,提前做好就业准备,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社会大环境,能够更好的实现自我发展。
最后,高校的职业指导的意义还在于可以根据在对人才市场的了解和对学生就业状况的了解,对学校的教育事业提出建议,能够使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娇符合市场需求。通过开展职业指导,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等多个方面提出自己独特的意见,促进学校渐进性改革,不断提高人才素质。
(二)高校职业指导的合理定位
1.作为一项学校制度的高校职业指导
将职业指导上升到制度的高度,可以保证职业指导肯定会开展,其次可以保证高校的职业指导能够规范有效的开展。在欧美国家有很多大学都已经将设置职业指导课程上升到制度的高度,要求学生自进入大学开始就要进行职业指导,并不断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优势、爱好所在、适合的行业,并且每年开展的职业指导的深度逐步深化,不断增强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将高校的职业指导作为一项制度,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下问题:既然是一项制度,应该构建完整的体系制度,不仅包括对学生职业指导的具体的措施,还应该包括“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服务和进行管理的制度、与用人单位建立紧密联系的制度、对学校事业发展提出建议的制度、开展人力资源市场开发与研究的制度”[2]。
2.作为一门学问的高校职业指导
长期以来,国内对于职业指导的认识都不够清楚。但是在国外,职业指导已经被各个大学所重视,甚至被当作一门正式的学科对待。而在职业指导涵括的内容多样,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但是职业指导并不是多个学科的机械拼凑,而是在多个学科的基础上,根据需要进行有效整合,形成的独立发展的学科。
目前,在我国还有一些高校并没有开设职业指导课程,但是将职业指导作为一项专门学科开设已经得到广大师生的支持,高校职业指导的普及和科学化指日可待。
3.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服务 的高校就业指导
1.可以预测,在不久的未来,职业指导会成为高校一项不可取代的学科,对于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这恰恰体现了职业指导的服务职能,高校的职业指导其实是一个沟通的媒介,他在学生、学校、用人单位之间帮助他们进行沟通,实现信息的传递,使学生能够不断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
总之,高校的职业指导的合理定位应该是“将职业指导看作是学校不可或缺的制度,同时又是一门独立的知识体系,还应将其看作是一项社会服务”[3]。
三、高校职业指导的发展维度
(一)发展维度问题的提出
高校的职业指导与其他的职业指导有所不同,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而每个专业都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进行职业指导的时候,应该具体结合学科特点和该学科的市场发展前景对学生进行指导,而高校的职业指导具有地点限制,是在校园内进行的,但是此时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对于未来的构想缺乏实际性,过于理想化,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尚未定型还具有较高的可塑性,由于大学生在学校内生活的时间比较长,受校园文化影响大。
正是由于高校的职业指导具有以上特点,所以在进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必须结合高校的特点,当前,虽然有些学者提出要加强高校职业指导建设,但是并没有对高校职业指导发展的维度提出明确的看法,一般而言,发展维度应该包括“职业指导的范围、职业指导的层次、职业指导的知识体系、职业指导机构的完善和发展、职业指导的课程体系设置、职业指导的各类目标”[3]等多项内容。
(二)高校职业指导的发展维度与目标
1.职业指导与分配型就业
分配就业顾名思义就是指的经济时代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国家会对所有大学生进行分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已经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目前只有军事学院还存在“包当干部”的方式,但是其实际的内容已经发生了改变。在以前的分配就业的形式下,职业指导的作用不大。
2.职业指导与推动型就业
这种就业目标的产生单纯是由于就业率的影响,在这种目标下,大学生走出校园就要走进岗位,对于人才素质和职业对人才需求的匹配程度考虑不多。高校更加关心的是学生能否实现充分就业。甚至有的高校提出“先就业后择业”的口号,当前我国高校的就业状况与这种状况符合程度最大,但是这个目标行对狭隘。
3.职业指导与匹配性就业
最先提出职业指导的是美国的帕森斯,他曾经提出“职业指导理论的中心问题就是解决人职匹配,追求人的特性与职业因素的适应性”[4]。而这也是高校进行职业指导的最佳状态,这种模式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对自身有深刻的了解、对职业有更深刻的了解、形成正确的就业观,促进就业。
4.职业指导与发展型就业
之所以要在高校开展职业指导,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大学生能够更加清楚的了解市场发展状况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的状况制定合理的生涯规划,由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高,对于外界知识的吸收能力比较强,因此对于实现发展性就业的目标的可能性比较大。
四、高校职业指导的特点
(一)全程化
1.大学一年级的职业指导
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对生活充满了信息和希望,对未来充满规划,希望自己在经过四年的努力后成为优秀的人才,但是进入大学以后,面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方法和日渐宽松的约束,他们渐渐会迷失自己,找不到自己前进的方向。新生入学后他们最关心的就是毕业后自己适合在那些行业就业,因此在对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时候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使他们尽快度过大一的惶恐不安的时期,以良好的心态迎接未来,同时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甜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大学的任务,之后朝着目标不断努力,加强专业积累,开阔眼界,实现发展。
2.大学二年级的职业指导
二年级是大学生学习任务比较重的一年,此时经过一年的适应,大学生对于大学生活已经如鱼得水,所以在这一阶段开展职业指导要注重于专业知识的结合,并进行职业测评,使学生能够更加客观的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局部修改,并继续进行努力。
3.大学三年级的职业指导
大学生更加注重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在这一时期进行职业指导应该与实际联系,鼓励学生提高竞争力,并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能够不断实现能力的提升。
4.大学四年级的职业指导
大四学生即将结束大学生涯,离开学校,进入社会,而在这之前通过大年的积淀,已经有力基本的专业知识的积累,因此在这一阶段进行职业指导更多的是要对当前的政府政策、就业形势、就业技巧等内容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游刃有余的应对即将到来的面试,并鼓励学生不断进行社会实践,提前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二)信息化
在高校开展职业指导要与时代接轨,借助新兴的媒体资源,实现现代化教育的需要。一方面要在职业指导课程中熟练地使用多媒体设备,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借助网络技术,对本校毕业生的信息进行宣传,同时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等多方面的信息,使学生对当前形势和用人单位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学校还可以利用官方微信号、官方微博号、学校官网、学校宣传栏等进行信息公布,同时将部分已经签约的学生的情况进行宣传,使其他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寻找工作中去。
(三)多样化
多样化主要是指高校开展职业指导方式的多样化,常见的有开展就业讲座、座谈会、学姐学长见面会、企业家讲座就业指导等,但是无法满足大学生个体就业的资讯需求,因此高校在进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除了要涉及到对面试、礼仪等内容,还要加强学生心理建设、形象设计等,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四)全员化
加强大学生的职业指导要依靠多方面的力量,不能忽视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力量。这一方面需要家庭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引导,另一方面,要求社会积极为毕业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而学校在做好家庭和社会沟通桥梁的同时,要加强对职业指导开展的重视,甚至可以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找出其中的问题,并积极解决,不断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实现企业和学校的畅通交流,提高学生就业率。
参考文献
[1]王勉.试论高校职业指导开展与实践[J].科技导刊(电子版).2014(11)
[2]郑纯,凌辉剑.浅议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与推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04)
[3]张小健,王爱文,王月凤.职业指导应用基础[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49
[4]姜大源.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脉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2001.153
[5]李小鲁,叶梓效.毕业生就业概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