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鲁迅是一个真正的儒家

鲁迅是一个真正的儒家

作 者:古 力 (甘肃电大张掖分校,甘肃 张掖 734000)

摘   要: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以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对传统文化弊端的鄙视而著称,对后来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有人认为他对切断儒家思想的发展推波助澜。如何认识鲁迅,鲁迅在中国儒家思想的传承中发挥了什么作用,他对传统文化的延续是否造成了破坏,正是文章意图作出的答案。
关键词:鲁迅;儒家思想;成熟态度

鲁迅恐怕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地位最独特、评价最耐人寻味、影响力也最大的一位人物。时至今日,人们对他的认识还有争论,一方面,在不少有关当代文化人影响力以及受喜爱的中国作家评选中,鲁迅仍多次以最高票数位居首位,另一方面,有人不断叫嚣,要从政治、思想、作品、人格方面粉碎鲁迅的神话。
到底该如何认识鲁迅,还是得先了解儒家思想怎么了。
一、儒家思想怎么了
儒家思想的确是人类思想的伟大成果,但它并不完美,两千多年的历史,许多好东西被历代儒生和帝王弄得霉烂不堪。到近代,儒家思想已经不是当初的孔孟儒家,不过是打着孔子的旗号而已。儒学的悲哀就在于两千年来,一直作为封建统治的附庸而存在,被历代统治者绑架、裹挟,逐渐脱离了大众,失去了生存的泥土,因封建统治的需要而演变,最终也因封建统治的灭亡而衰败。
任何一种思想,自身必须具有吐故纳新的能力,才能保证生命力,人也必得有动的人生观,敢爱敢恨,才能保持刚健浩然、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但自从汉代独尊儒学以后,士大夫们“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思想,人云亦云,谁也不敢独具异见,只为保住自己的身家、地位,不被指责唾弃。到明代以后科举考试,八股取士,必以四书的章句为题,而四书的义解,又必宗朱熹,于是儒家思想之末流,精神逐渐陷于委顿,失去了应有的精气神。
儒家精神委顿的状况,到鲁迅生活的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人对身外的事实、人间的冷暖漠然视之,表现的自私、冷漠,这就是鲁迅总结的“阿Q精神”,一种鸵鸟式的精神胜利法,整个社会风气猥琐不堪。鲁迅对此一语挑破:“以中国古训中教人苟活的格言如此之多,而中国人偏多死亡,外族偏多侵入,结果适得其反,可见我们蔑弃古训,是刻不容缓了。……我以为人类为向上,即发展起见,应该活动,活动而又若干失错,也不要紧。唯独半死半生的苟活,是全盘失错的。因为他挂了生活的招牌,其实却引人到死路上去!”(《北京通讯》1925年)
二、鲁迅对儒家思想的成熟态度
鲁迅处理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成熟的,他是把孔子本人和孔圣人区分开来的,是把孔子学说中的消极东西和积极因素区别对待的。
鲁迅对孔子本人的评价,较为心平气和,而且颇有同情之慨。这在鲁迅的《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且介亭杂文二集》)一文中,看得极为分明:“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然而对于圣庙,那些权势者也不过一时的热心。因为尊孔的时候已经怀着别样的目的,所以目的一达,这器具就无用,如果不达呢,那可更加无用了。……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正是这些“权势者”“带累孔子也更加陷入了悲境”,“实在可怜得很”。
他清醒地看到,孔子思想中确实存在着远见智慧,存在着具有历史生命力的东西。鲁迅对孔子思想和人格上某些积极因素的肯定和认同,与他对儒家传统的虚伪道德观念的否定和批判,是并行不悖的。岂止如此,鲁迅作为有着深厚的古代文化素养的启蒙主义思想家,还必然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孔子学说中汲取营养,以为发扬传统文化,建设民族新文化之需。
把儒家思想的末流等同于儒家思想,批判儒家思想末流就是批判儒家思想,这是对鲁迅产生误读的逻辑根源,其间的荒谬和错误是明显的。鲁迅的人格魅力,首先在于“真” 他呼吁人们“睁了眼看”,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他善于掀开各式各样光鲜的“瞒”与“骗”、让麒麟皮下露出马脚来,所以,许多时候他是那样一个令人尴尬的存在,如同《皇帝的新衣》中那个唯一说出真话的小男孩。鲁迅对儒家的伟大精神从未否定过,他的批评,正是针对儒家的末流而发,可以说有匡正纠偏之功,可称得上是儒家思想的解毒剂。那些以新儒家自称的人,倒是对其自身要深刻反省剖析,是否因袭了宋明理学的旧习气旧观念,蒙蔽了自己的人性而不能正确视物。
鲁迅曾著文劝青年人少读或不读中国书,成为一些人批判他的罪证之一,但那实在是有感于封建末流对人性毒害之深切而发出的激愤之言,是民族危亡逼迫他不得不采取的痛心的偏激之举,意图以此来矫正民族错误的航向。但历史的无奈就在一些人逐渐忽视甚至忘记了他这样呐喊的用意,而只记住了他的呐喊声。
三、鲁迅是一个真正的儒家:
在鲁迅身上,其实真正体现着一位儒家知识分子的气质和精神。
鲁迅在传统儒家知识分子家庭氛围中长大,自己就具有很深的国学造诣。从小跟从名师,熟读四书五经,孔儒佛老、正史野史、哲学小说诗词绘画,兴趣之广泛,无不涉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鲁迅在工作之余,用从事旧文艺研究的方式排解寂寞,比如研究佛经、金石拓本等等。正是这种对传统文化长期深入广泛的涉猎,特别是对非正统非官方的民间文化的兴趣和关注,为他日后纵横于新文化战场、为国民泣血呐喊,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和思想基础。正是他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有深广地了解,才深切地感知到其中的精华与糟粕,迫切地发出呐喊。正是他的国学造诣,使他有资格对国学中的糟粕说不。鲁迅在破除传统文化对国民精神的压迫和奴隶的同时,也在不遗余力地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进行整理和继承,比如他的专著《中国小说史略》,是一部自成体系的中国小说通史,为中国小说史研究奠定了第一块基石;他的文章《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对文学史研究者具有方法论的启发意义;他的《鲁迅辑录古籍丛编》,非常严谨、规范,已具有现代古籍整理的特点,是古籍整理方面的重要成果。曾有网上评选 “十大国学大师”,鲁迅以较高票数位列第四,不是没有原因的。
鲁迅作为文学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一批大众形象,用充满艺术表现力的笔,痛批国民的劣根性,但他的目的是为了揭露封建礼教的危害,表达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追根究底,仍是出于一种殷切热烈的爱,因爱而恨。正如以杜甫研究和古典文学批评著称于世的傅庚生先生所说,鲁迅的作品以悲天悯人伟大的同情心凝聚而成,他的创作之所以伟大,不在那冷隽的笔,终于还要数他那一盆炽火似的心田。日本学者增田涉说:“我认为他对现实的中国和中国人的辛辣的,有时甚至是恶骂的笔锋,实际上是他对本国和本国人民的热烈的爱情的一种变形,那样冷彻刻薄的笔锋,只是一个旁观的人,当然是使用不来的。”鲁迅的这颗心,不正是孔子的“仁爱”之心吗?他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不正是传统中国文化熏陶下,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表现吗?
鲁迅生自一个传统的封建大家庭,自身独特的经历让他过早过多地领教了人性的冷暖、社会的炎凉,内心经常被黑暗和虚无占据,以致生发出“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痛苦的感慨。鲁迅曾这样对许广平剖析自己的思想:“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只觉得‘黑暗和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很多着偏激的声音。”他的自觉意识驱使他长期进行着反抗绝望的战斗,但无论他自己内心多么的复杂、、黑暗、纠结,最终发出来的呐喊却是尽力积极地向着前方的。更可贵的是,鲁迅在怀疑和批判他人的同时,更多是在深刻地自我怀疑和批判,这也是他思想的彻底之处、特别之处,正体现了鲁迅人格的伟大,表现出儒家的刚健浩然、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
孔子一生是一个并不得志的哲人,怀着遗憾离去,死后,也没有得到安宁。经历无数代儒生与王权的推波助澜,最终将这位老人推上了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的神座。孔子说的“人话”,最终变成了“神话”。而之后,又是一场浩劫,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下,圣人被推下神坛,成了孔老二,成了人们侮辱与毁弃的对象……
鲁迅与孔老夫子命运何其相似,因毛泽东的最高评价而被捧上了政治神坛,一度受人狂热崇敬,时光荏苒,却又因此而招来不屑甚至污蔑。也许,我们还要等待一些时日,才能真正理解鲁迅,听懂他那些隔着暗夜喊过来的警醒的话语,还原他作为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真实面貌。某种意义上讲,孔子和鲁迅如同中国文化中的一对难兄难弟,虽然中间隔了两千年。
正如北大钱理群教授所说:“他没有切断中国传统的血脉。他只是试图把民族文化的优秀种子从僵死的体系中拯救出来。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鲁迅是致力于把中国文化振拨到现代水平的20世纪中国的文化巨人。”
参考文献
[1]《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王晓明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2]《走近当代的鲁迅》,钱理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
[3]《鲁迅文选》,吴晓明著,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

作者简介:古力,女,回族,1973年7月出生,中专讲师,大学本科学历,文学学士学位,长期从事电大成人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