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校的教学活动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最主要环节,其过程由教育者完全掌控,对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形成起主导作用,我们从理想信念教育教学的角度提出对策建议,在现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丰富新的教学内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开辟教学新渠道,促进理想信念教育效果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策
一、构建层次鲜明的教学目标体系
(一)将“三观”的树立融入教学目标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求大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和看待人类发展规律,将“为人民服务”视为人生的根本意义,为全人类的利益而奋斗,将共产主义的实现作为最高价值。在开放式问卷中,学生们认为只有端正了“三观”,才有正确的人生走向。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三观”怀有敬仰之情,但“三观”的培育却受到诸多因素的挑战。
因此,通过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我们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任务。在理想信念教育教学中,教学目标需要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来体现“三观”要求。在知识上,要求学生从整体上记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能力上,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素质上,要求学生养成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高尚道德素质和坚定过硬的政治素质。这其中,掌握知识是基础,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才能产生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养成。能力是关键,是大学生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武器。素质是保障,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养成是大学生树立和维持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力支撑。
(二)将生活、职业、道德要求纳入教学目标范围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这一社会政治层面的理想信念,这一指向是一元的,丝毫不能动摇。我们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如果仅仅考虑对学生在社会政治层面的理想信念要求,目标过于远大和宏观,就容易使学生感到“脱离自身实际”。例如在制定个人规划时,大学生不知如何用科学的理想信念指导自己的职业选择。因此,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教学目标设置,应当兼顾个人对生活、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理想和信念。在生活作风上,理想信念教育教学应当把良好日常行为的养成作为一项标准,要求学生不拜金,不奢侈浪费,养成艰苦朴素的作风,培养格调高雅的人生趣味,培养大学生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上,应当把培养学生在择业中的“奉献精神”作为目标,力图引导他们勇于投身艰苦岗位,到社会主义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奋斗。在道德判断上,把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作为目标,要求学生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规范道德行为。
二、丰富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
(一)用社会热点和时政要闻充实教学内容
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和时政要闻关注度高,社会事件的传播、发酵容易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而与这一现状形成对比的情况是,理想信念教育教学必须围绕教材来开展,内容相对固定。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现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添与现实相关的、时效性强的内容,有必要关注新近发生的社会热点,把对社会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过程纳入到动态的教育内容之中,解答学生的疑惑。
(二)将理论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充分结合
要做到理论知识与学生实际相结合,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做好一系列工作。第一,加强理论学习,将理论知识看透吃透,把握理论精髓要点。第二,通过问卷、访谈等各种渠道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学生群体中去,了解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关注点。第三,把握理论知识和学生实际的关系,灵活运用理论,加强对学生生活学习和人生规划的正面引导。
三、开展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途径
(一)开展体验式实践教学
开展体验式实践活动可以以学生热衷的志愿活动和社会调查为主要手段,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承担的主要任务从教学讲授转变为服务引导,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感悟。也可在实践活动前创设一些问题或矛盾,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并解决。
在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教育者需要把握几个要点。首先要明确队伍建设,由教师担当实践教学活动的总负责人,由课程的助教或班干部担任联络员,加强实践活动中的组织管理。第二,要合理安排实践活动的主题,督促学生进行实践记录、心得体会的撰写,鼓励学生就个人体验进行交流沟通。最后,总结实践活动收获,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将体验式实践教学的目标指向对学生长远发展的关照。
(二)创新网络互动教学
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者开展网络互动教育,就是要让自己扮演网络上的“意见领袖”角色,在学生中产生广泛影响,成为信息的权威发布者和解读者,主导学生范围内的网络言论。教育者可以运用自媒体的途径渠道,在社交网络上开辟主页和账号,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在实施网络互动教育中,教育者需要做好四项工作。第一,教育者应当选择学生接受程度高、影响范围广的网络平台发布信息,取得学生的注意,确保信息有效传播。第二,教育者在网络上的言论必须具有官方性、权威性、说服性,决不能人云亦云,随意转发他人观点。第三,线上探讨和线下交流要有机结合,不能让教育者在网络上言论的和现实教学中的活动相脱节。第三,要发展一批网络舆论引导员,协助教师发布信息,通报网络舆论动向,在学生中担当上传下达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德顺、孙伟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本文系青岛科技大学2014年度德育科研基金项目(14XDB0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需求与教育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