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酉水航运自古有之,民国时期的酉水航运对于当时的社会文化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其之于市镇影响亦尤为典型,对于周边少数民族的发展、对于战时军事物资的运输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简单探讨民国时期酉水航运对市镇的影响。
关键词:航运;市镇;影响
交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血脉,牵涉范围甚广,尤其对于战争时期。水路运输是最古老的运输方式之一,在人类文明历史的演进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以其简捷方便的优势推动河流流经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湘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属于云贵高原余脉,北有鄂西山脉雄峙,中有武陵山脉横亘,南以雪峰山脉为屏障,实属山峦起伏之地。湘西素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是汉族、土家族、苗族、白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
《汉书·地理志》第八上载:“酉原山,酉水所出,南至沅陵入沅,行千二百里。”酉水流经湘、鄂、渝、黔四省边区,滋润着这里八百多万各族儿女,是湘西境内沅水的最大支流,其主源出于湖北省宣恩、鹤峰之间,西南流至湖北来凤县,称为白水河,后入湖南省龙山县,合果利河。复曲折至湖北来凤的漫水,伏入卯洞,出百福司入四川省酉阳县,称北河。总体可分为两大流段,一为发源地宣恩西北南下重庆酉阳酉酬,此段为北南纵流段,二为酉酬向东至湖南沅陵与沅水汇合为西东横流断。酉水流经湘西段经过众多市镇,这些市镇也曾享有“小南京”的美誉,由此可见民国时期湘西市镇的发展甚快,航运对于市镇影响尤为深远,本文试简述民国时期酉水航运之于市镇的影响研究。
一、市镇的定义及相关研究
市镇,关于市镇的定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采用市镇是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较大的集镇。关于市镇的研究成果颇多,根据任放《近代市镇研究的回顾与评估》(《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一文,大致有市镇的类型、市镇的功能、市镇的身份与其“现代性”、近代市镇兴衰原因等方面。由于宋以后经济重心的南移,市镇于江南兴起并迅速发展,因此关于市镇的研究也集中于江南一带,其他区域的市镇研究也有所成果但较之于江南略显逊色。任放2006年于清华大学学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明确指出,“以区域研究为视角,以近代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为切入点, 对传统市镇的近代转型进行经济史和社会史的综合考察,不失为一种可操作性研究路径。”
二、酉水流域重大市镇
水路交通发达的地区必然会有城市或市镇的兴盛。酉水流经湘西保靖、龙山、永顺、花垣、古丈于沅陵注入沅水,其中龙山的里耶镇、永顺的王村镇、古丈的罗依溪镇的发达都依赖于酉水这条母亲河。
(一)里耶
里耶古镇,在远古时期就有人居住于此,位于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最南端,酉水北岸一片肥沃的平坝上,与保靖隔河相望,与四川省的秀山、酉阳两县(今属重庆)唇齿相依,是四县的水陆要津。银带似的酉水从南面绕过里耶镇后转而向东流去,带来了里耶的兴盛与发展。
清末里耶为龙山县三甲里,1912年(民国元年)改为三甲乡;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划为龙山县直属镇至今,为历史上湘西四大名镇之一。里耶为湘川边界的重要交通枢纽,重要的商品货物集散地。
(二)王村
王村位于永顺县东南部,一座有千年历史的古镇,是历史上土司的统治中心和土家历史文化的发源地,地处酉水中游,下沿46公里是为酉水险滩凤滩,史书载:王村镇,上通川、黔,下达辰(州)、常(德),为水路要津。先秦时期这里只是一个水码头,秦汉后逐渐形成集市,于清雍正七年(1729)开港,是一个“上下十多里,溪湾无浪痕”的泊船良港。由于其泊船良港的优越地理位置,使其成为酉水河畔的重要港口,一颗璀璨的明珠。
三、其他市镇
酉水流域的重要市镇除里耶、王村外,所流经的隆头、保靖、罗依溪等都是重要的市镇,在民国年间也是重要港口,其发展繁荣都与酉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隆头位于保靖东部,商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清代改土归流后,两江口土司废除,而在今隆头镇设巡检司,光绪《龙山县志》:“隆头巡检司,雍正七年置,在县南一百八十里。据垒临江,为川楚水陆要道。”在民国时期亦是重要的码头,对于货物的输出与输入默默地奉献出自己的力量。罗依溪位于酉水南岸,五代十国时期湘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下溪州城就位于镇内的会溪坪,其地舟楫便利,地势险要,自古是为兵家必争之地,民国时期也依托酉水优越的地理条件发展起来。
四、航运于市镇之影响
市镇依托于便捷的交通而发展兴盛,而湘西历来依赖于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酉水,繁忙的航运于市镇影响久远。而前文中一再提到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湘西市镇的货运往来靠水运,因此,航运对于湘西的影响更甚。民国时期,湘西市镇呈现一片繁荣景象,过往的船只据统计,1912年,“酉水沿河有大小船只1850多艘,其中50吨以上7艘,30吨至50吨22艘,20至30吨82艘,10至20吨167艘,5至10吨321艘,2至5吨605只,2吨以下640多只。新中国成立之前,酉水上中下游无专业客运班船,旅客上下多搭乘货船,由沅陵而上多舍舟登陆。”从这些数据上看,在民国年间从整体上看,酉水流域和湖南其他水域发展有所不同,各个时期发展程度不一,其他水域的航运在战时出现凿船,“拒不完全统计,这时期湖南民营轮驳在湘水流域的长沙、乔口、湘潭杨梅洲、湘河口、衡阳、零陵以及祁阳、白水、冷水滩、归阳等地自动凿沉的船只有89艘;在资水流域凿沉的有8艘,此外还凿沉了木驳拖船59艘;以上损失占当时湖南航运业全部资产的92%,所剩下来的仅有沅水上游的大小轮船11艘。”
对于市镇繁荣的带动作用。市镇商业的繁荣离不开便捷的交通,在湘西,各大市镇的商业往来基本靠水运,但此地的民国航运与沿海及长江沿线的航运船只有所差异,酉水航运由于航道的原因依靠的仍旧是木帆船,而别的区域都是代表近代航运的轮船。民国中期是市镇繁荣期,也是航运繁忙期。民国中期是里耶商业达到鼎盛,1925到1935年也是水上运输的鼎盛期,这十年间,常年有150多只船航行水上。这时里耶巨商有二十多户,如经营桐油的李同发商号等。民初至抗战爆发前的几十年间,王村商业繁荣,据统计,民初,“王村河码头至太平桥的五里石板街,有大小商号204家,从业人员630余人”。“1949年,王村仅存大小商号85家,从业人员200余人”。
战时水陆交通的阻塞,市镇商业陷入停滞下降期。抗日战争时期,随着1938年南京沦陷,武汉失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量的军需物资转入大后方,鉴于酉水乃通往四川之通道,大量的军粮需从沅水入酉水运往四川。对于各市镇商业的货运相对缩减,在保靖档案馆资料中也见有相关各商船及民船用于军用征调的登记。战时上运军粮,下运川盐,亦很繁忙。但此时的商业相对萧条,并不像沅陵、泸溪,随着迁往大后方出现的大量人员的迁入,沅陵、泸溪一片繁忙。
五、结语
在《湖南(1860-1916)现代化的早期进展》中,张朋园这样写道“夫交通便利,关系教育之进化,实业之振兴,商务之发展,其有禅于地方者实多。设使交通梗塞,则教育实业、商务诸政,决不能与交通各地同一进步。”总体而言,民国时期湘西航运对于市镇繁荣进入鼎盛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有时市镇的繁荣又不完全依赖于航运,如里耶在民国初年并不是一片萧条而是欣欣向荣的景象。于今来看,各水电站的修建,以及铁路、高速公路的修筑,里耶失去其湘川边境贸易中心的地位,依托酉水而发展的优势也已丧失,王村如今凭借旅游业及体验酉水而发展,因此探究其失去传统运输方式后的发展亦值得深思。
参考文献
[1]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地八上(武陵郡)
[2]湘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湘西文史资料[M].第32辑酉水考略.吉首.1994.
[3]任放,近代市镇研究的方法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
[4]湘西文史资料编委会.湘西文史资料第二十二、二十三合辑湘西名镇.吉首,1991.
[5]宋贻华. 千里酉水[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2.
[6]文史资料编委会.湖南文史第34辑.惨淡经营的航运业历程[M].长沙:湖南文史杂志社,1989.
[7]张朋园. 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 1860-1916[M].长沙:岳麓书社, 2002.
作者简介:龙艳林,1990年生,女,山西长治人,硕士生,研究中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