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勤于动手,引导学生重视相互讨论,重视彼此交流,重视以合作的方式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参与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效率。为此,根据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民主平等,优化学生心理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课堂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的双向交流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摈弃所谓“师道尊严”的陈腐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平等、互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呈现在课堂上的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场面,而不应是教师强制学生被动学习。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主观能动地进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用爱心召唤、感染学生,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催化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给学生奉献一片爱心,生活中关心,学习上鼓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时时刻刻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爱护。这样学生就会亲近老师,信任老师,乐于接受老师的指导,激发自己主体作用的发挥。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40年代就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具体来说就是:学生能自己掌握的知识,老师不要讲(或少讲);学生能自己发现得出的结论,老师不要代替学生得出;学生能自己动手去做的事情,老师不要代替学生去做。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发动学生,为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时空,这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必要前提。
二、发展个性,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我们都知道,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受教育者的人格尊严。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应该是第一位的,因为只有这样,教学过程才能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才能更有助于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避免以教代学,重教轻学,又要注意防止放任自流,影响教学。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导演和帮手,起主导作用,使课堂既充满生机与活力,又能井然有序,使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意学生是否有参与的机会,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探究,积极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发言,尽量采纳学生的想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每位学生有参与的机会,积极交流互动,使课堂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教法灵活,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结合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课堂面目不断推陈出新,使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到创新带来的学习乐趣。
现代教学理论也告诉我们:教师不仅是要教学生知识,还要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并非把外在的学习方法强加于学生,而是要帮助和鼓励学生形成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学习风格。学法指导要体现针对性和民主性的原则。掌握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是创新人才所需要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还在于鼓励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让学生挺起胸膛走路,满怀信心地学习。教师要善于用“很好”、“没关系”、“你的回答很有见解”等词句不断增强学生自信心,并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还可用生活中的鲜活事例调动学生自主求知的积极性,去刻意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
教育是育人的科学,它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培养人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而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创新人才的伟大事业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我们一定要有历史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转变教法,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努力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备广阔的视野、活跃的思想、敏捷的思维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动手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
总之,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教师应当努力探索多种方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