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

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

作 者:栾 岚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营口 115000

摘   要:目前,我国现代文学作品有较好影响的往往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改编者利用题材的多样化特点,在尊重基本原则的情况下,进行电影剧本的二次创作,并对经典知识进行阐述。大多数文学作品能够成为电影并走向成功的路线,对影视制作与传播离不开关系的。文学作品向影像文本转换,体现在文化的转型方面。因此,本文对从电影离不开文学作品为出发点,并对改编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对文学作品改编方法,希望我国现代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能够取得质的飞跃。
关键词:现代文学作品;电影改编;改编方法

目前,我国电影的改编历程较为曲折,但总的来说,我国电影行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上取得显著成绩。电影改编发展历程不仅积累了很多经验,也为以后电影发展中吸取其中教训。因此,推动我国电影行业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现代文学作品质量,成为当下作家以及影视制作方面较为关注的问题。现代文学作品的改编在电影发展历程中是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电影公司应注意不断丰富和完善电影制作,从多样式文学样式进行汲取营养。电影与文学作品是紧密相连的,特别是故事片的文本创作。
一、电影离不开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是电影创作的源泉,改编则是电影创作的一种手段,而电影具有叙事能力。在1920年,法国电影《月球旅行记》就是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和《第一次达到月球上的人》改编而成。现代文学作品对电影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自此以后,电影艺术在我国的应用中始终没有离开过文学作品。好的剧本从怎么来的呢?当然,一方面是来源于作者的创作,而另一方面就是来自改编。在电影改编中,原创非常重要,可以为编导选择出比较适合拍摄的电影题材,采用艺术创造和艺术概括来表达自己对历史遗迹对生活独到见解与认识,而且艺术创新性也不至于受到束缚。
但是,改编也应受到人们重视,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通过艺术的创造与概括使生活素材具有一定价值,尤其是那些在大众中比较受欢迎的作品,不仅对任务描写具有特色,而且故事情节较为丰富,作品中有独到的思想主旨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具备这些特点,就能够为一个好的电影制作奠定良好基础。同时,这些作品中大部分拥有较多的读者,因此,拍摄成影视作品后,也更容易受观众的关注与认可。所以文学作品与电影改编都是尤为重要的,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成功的改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作家独处艰辛劳动,作品要具有长久的美学生命力。由于一些著作改编后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同,所以改编时也应像过去那样进行改编,强调在原有基础上加入一些细节的创造。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和借鉴,带来多样式形态,构成亮丽的一道风景线。而现代文学作品作为21世纪新形象,与时代性紧密相连,题材新颖,作品具有多元化,因此,现代文学作品对我国电影更是起到促进作用。
二、要对改编对象进行分析
并不是所有作品都适用于电影改编的,选择改编对象主要从是否对原作反映的生活环境熟悉、原作是否具有可改性以及是否能与原著作者在思想上、艺术上交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否对原作反映的生活环境熟悉
鲁迅先生的著作《祝福》,文章采取了大量的生活源泉,因为鲁迅是杭州人,在小时候亲身经历了辛亥革命动荡时期,对绍兴的生活情况以及那个年代的气氛掌握的十分娴熟,因此,改编《祝福》是一件较难的任务,但也曾几次编为戏曲电影。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而电影改编是属二度创作,要求编者必须掌握作品中反应的生活情况,否则,将很难进行电影改编工作。
(二)原作是否具有可改性
通常来说,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性较强以及情节线索不复杂的文学作品都比较适合电影的改编,像鲁迅的小说,其中《阿Q正传》就不适合电影的改编,因为在银幕上表现出阿Q的性格是一件不易的事。而鲁迅其他作品例如《故事新编》、《伤逝》等就相对来说容易改编成电影。在外国文学作品中,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也很难改编成电影,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书信体小说,对主人翁心理描写是充实的,却对场景和情节的叙述是薄弱的,所以,这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很难将它搬到银幕上,选择文学作品用作电影的改编时要考虑文学作品是否具有可改性。
(三)是否能与原著作者在思想上、艺术上交融
大多数的电影改编,改编者对文学作品搬上银幕,是按照自己对作为的理解而进行编写,但是,这种思想是艺术上的升华。在鲍·瓦西里耶夫于60年代书写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作者是经过打仗,对世界看法以及对战争中发生的事件深有感触,因此才能编写出这么优秀的作品。电影的改编必须要编剧与导演之间、编剧与原作者之间进行思想上的沟通达到交融的目的,才有可能完成一部伟大的作品,获得真正的成功。能够实现改编者与原作者进行思想上的交融的前提,就是改编者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深厚的理解。
三、对文学作品改编方法
在文学作品的改编中,以幅度作为标准,通常将改编方法分为框架式改编、翻译式改编、自由式改编三种改编方法,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框架式改编
框架式改编强调的是在风格上以及整体框架尽量和原著一样,只在细节上做出改编,因此,也可以成为小改式改编,在进行对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中,对原著改动幅度低于50%。因此,在市场上,大多数电影改编是框架式改编,它在细节上进行改编,在结构上仍与原著作一样,达到原作者思想上、艺术上的保留。
(二)翻译式改编
翻译式改编强调的是对原著的忠实,但是对原著绝对支持是不现实的。以改编电影中小说题材的改编为例,小说中的人物不可能进行细致的描写,比如人物的身材、衣服、声音等。因此,在编制成片时,要充分发挥想象空间进行细节的补充。翻译式改编的改变幅度大约在10%左右。也可称为稍微式改编。
(三)自由式改编
自由式改编主要以原著为素材,大胆的进行创造,自由的改动,也成为大改式改编。自由式改编的改动幅度高于70%以上。由于电影和小说是两个不同类型,改编不是翻译,不能完全依据原著进行照本宣科。在现代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中,自由改编体现了电影与小说不同特性,得到越来越多的相关人士的认可。对于那些没有忠实原著进行批评改编而成的影片,没有考虑到小说和电影的技巧不同、媒介不同。事实上,小说是无形的,而电影是有形的,所以,改编的电影不可能完全忠实小说。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应该是既改又编,以改为先,编为后。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现代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是进行艺术的探索,无论是追求较高票房,还是电影改编,或是文学创作,都应该感悟、思索现代文学作品,然后在进行改编等一系列工作。从许多影片上可以观察出来,编导创造视觉形象较好,文学作品搬到银幕上也会获得成功的。虽然有日益丰富的电影改编,但改编理论研究与总结仍然滞后,不能满足改编实践的需求。想要提高改编质量,就要对相关理论研究和经验进行总结。所以,认真回顾电影改编的问题及贡献,总结出经验、教训,为我国以后更好的进行对电影的改编有着促进的作用,使之产生更多佳品对我国电影行业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参考文献
[1]远婴.电影的自觉[A].新时期电影10年[C].重庆:重庆出版社, 2012(10).
[2]陈犀禾.电影改编理论问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3(12).
[3]张洪.论苏童小说创作色彩中的意象[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 5) .
[4]张丽.浅析张艺谋电影的符号化意义特性[J].电影评介,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