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学分制背景下书院模式研究

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学分制背景下书院模式研究

作 者:徐利颖 王曙光 赤峰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1

摘   要:新建本科院校在学分制改革后,教学模式、组织形式都发生变化,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困难和挑战。而历经千年的古代书院制给做好新形势下学生工作带来了启示,我们可以借鉴古代书院制的教育特色创新学生工作模式。
关键词:学分制改革;书院制;学生工作模式

中国古代书院作为极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机构,从唐中期开始至晚清废止,历经千年,宝贵的办学经验对我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年来,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在借鉴国内外先进高校经验的基础上,先后实施了学分制改革,学分制较之学年制有很大的优越性,但同时也使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受到冲击。本文希望借助书院这种成熟、完善的教育组织制度,给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学分制改革后的学生管理模式的创建、创新带来一些启示。
一、实施学分制改革后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一)传统的“校、院、班”三级管理的纵向学生管理模式受到冲击
虽然学分制改革给学生带来了更大的个人选择空间,尊重了学生个性化发展,但是传统的学生工作主要组织形式—班
级的功能弱化了,原有的校长(分管校长)—院系党总支书
记(副书记)—学工办主任(团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学生,这样一个顺畅的纵向学生管理体系被打乱。
(二)师生的心理感受和教育理念会有变化
学分制改革后,学生由原来的单纯“求学者”变成了“顾客”,学生在校园学习像逛超市一样,按需付费,这种逐渐产生的“我是顾客”的心理,促使这些特殊的“消费者”对作为“超市”的高校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此外,学分制改革后,教师的完全权威地位受到了冲击,教育的提供者(高校、教师)与消费者(学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微妙,产生的问题也必然会越来越多。
(三)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会弱化
学分制的实施,使得“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学生之间因不同的选择必然会带来带来不同的追求目标,缺少共同的追求目标,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被
削弱,缺乏了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中国古代书院制的特点及内涵
(一)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
书院教育注重讲明义理,教学形式灵活多样,采用启发式教育教学方法,注重个性化培养,例如“讲会”制度规定 “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通过“讲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并且非常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仅要求学生努力学习,而且重视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二)管理上注重民主,鼓励学生参与治校
书院的最高管理者(院长、洞主、堂长)大多为民主推选产生,有些书院规定主持者“不称职则更易”,不搞终身制。由于专职工作人员很少,有些工作由学生承担,例如管理、服务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堂长、管干、学长、斋长等都由学生担任,称之为“高足弟子代管制”。
(三)注重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人、管事
书院重视学规建设,学规是古代书院规章制度的总称,比较著名的有《圣谕广训》、《白鹿洞书院教条》及《丽泽书院学规》等学规。学规中规定处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修身要“言忠信,行笃敬”;接物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规要师生共同遵守。对老师要求更为严格,专门针对教职工设计了一套管理体系,需要按职责完成授课、科研、服务、管理等任务,并且有考核制度。书院中师生按规则各行其是,不逾矩,师生以道相交、关系融洽。
三、创新学分制下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
(一)转变观念,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学分制改革后,依据学分收费,花钱上课的教育形式使得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变为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的关系,“学生是顾客”观念应运而生。因此,学校的教师和管理者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的工作行政化、权力化和强制化的工作理念,树立起为“顾客”服务、让“顾客”满意的服务理念。
而且要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工作,例如可以通过校长信箱、调查问卷、满意度测评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尽量满足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合理需要。此外,还要尊重学生、善待学生,“善待学生就是善待学校的未来”,让学生时刻感受到应有的尊重,真正体现“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二)民主治校,让学生参与管理和服务
可以借鉴书院制中学生参与管理的治校方式,让在校学生参与到治校中,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学校建设和发展。一是可以建立让学生直接参与学校管理的议事制度、听证制度等,与学生有关的重大问题征求学生代表的意见,认真听取他们的建议。二是鼓励学生自治,学校要充分发挥由学生组成的“宿舍管理委员会”、“伙食管理委员会”等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效果。但是,自治要有度、要有规则,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的那样“学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动,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规则,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学校宣布独立,乃是练习自治的道理”。
(三)搭建各类服务平台,构建师生互动新渠道
学分制后,班级功能弱化,师生面对面交流机会不多,需要学校搭建各类服务平台,构建畅通的校生、师生平等互动交流新渠道。一是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建立信息交流平台,通过开放的校园信息平台、学生手机信息传送平台(包括微信、QQ)等形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信息传递,以替代弱化的班级传递信息功能。二是建立和完善学习交流平台,导师、辅导员通过网络平台,指导帮助学生选课、答疑及咨询等学业保障机制。三是建立第二课堂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平台。从新生入校开始即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可以利用非课堂(第二课堂)教育平台,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交流沟通方法、行为方式、气质气度等综合素质。这些不仅针对少数学生,更是通过这样的教育感染、熏陶引导大多数学生,形成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李静.基于顾客中心理论的高校教学管理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
[2]陶行知.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陶行知全集》(第 1卷),第 28 页
作者简介:徐利颖(1973-),女,赤峰学院组织统战部副部长,副研究员,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王曙光(1964—),男,赤峰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