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高校抵制“三俗”文化侵蚀的路径探析

高校抵制“三俗”文化侵蚀的路径探析

作 者:张彬华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摘   要:目前 “三俗”文化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三观”,高校抵制“三俗”文化的侵蚀势在必行。高校可采取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激发传统文化的重大引力、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局面、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发挥校园文化的载体作用等措施来抵制“三俗”文化的侵蚀。
关键词:高校;抵制“三俗”文化侵蚀;路径

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它可以转化成物质力量,是一个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先进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近年来,随着低俗、庸俗、媚俗文化( 以下简称“三俗”文化)的出现和不断蔓延,社会上“三俗”文化一度成为文化的主流,成为媒体报道的宠儿,像瘟疫一样腐蚀着社会的肌体,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高校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抵制“三俗”文化对大学生的侵蚀,成为了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这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充分证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任何时候如果偏离了马克思主义,我们的事业就会迷失方向,最后归于失败。因此,高校抵制“三俗”文化的侵蚀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看待文化、分析文化,提高文化鉴别力,从而达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质的目的。
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就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用科学态度对待一切文化,以平等姿态汲取一切文化的精华;必须立足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坚持文化建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服务于人民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和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构建鲜明的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发展,不断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
二、激发传统文化的重大引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求我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高校抵制“三俗”文化侵蚀,必须充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充分激发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引力。
首先,高校应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理想是推动大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一种巨大力量,有没有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传统文化强调:“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高校可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其次,高校应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对自己要做到独善其身、对他人要做到和而不同、对家庭要做到孝悌敬养、对社会要做到兼济天下。高校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教育大学生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勿忘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在为社会的奉献中实现人生理想,把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最后,高校应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观。中国传统文化鲜明地明确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高品位的人生境界,高校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优势,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加强对大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引导他们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局面
抵制“三俗”文化的侵蚀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应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合力育人的局面。所谓合力育人,是指将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各种因素有机联系起来,形成综合效力,以避免相互抵消,从而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恩格斯曾提出历史合力论,他强调一切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各种原因或力量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造成的[1],教育也必需形成合力。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重视合力育人的作用。毛泽东同志曾经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2]邓小平同志指出工作出现问题往往“是因为合作不好,形成‘几套马车’”[3]。江泽民同志强调“思想工作是全党的工作”,宣传部门、各级党委和各基层党组织、各级行政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都有责任[4],并明确提出精神文明建设“要在各级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党政各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齐抓共管,形成合力。”[5]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强调“要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形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大合力。”
当前高校文化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的,随着“三俗”文化的蔓延,大学生理想缺失、信念危机、追逐功利、道德淡薄、自律意识弱化、诚信危机等现象日益严重,加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国的改革发展进入了关键期、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这些因素都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高校抵制“三俗”文化侵蚀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传统单一的教育方法显得捉襟见肘。在这种情形下,高校应加强各教育要素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有效地应对在抵制“三俗”文化侵蚀中面临的种种挑战。高校应充分调动学校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局面;应整合学校所有资源,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育人格局;统筹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四、坚守思想政治课的主要阵地
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主渠道作用。”这句话突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根据国家、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理念和道德规范,制定规范的教学大纲,开设专门的课程,以正规的教材,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基本、最核心、最稳定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帮助他们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最终为实现人类的崇高理想——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从这一点来看,高校抵制“三俗”文化侵蚀必须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
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高校应做到:在教会学生理解先进文化基本理论的同时,教会他们认识 “三俗”文化的危害,提高思想认识;在进行先进文化灌输的同时,激发学生自觉抵制“三俗”文化侵蚀的主动性;在充分利用抽象思维分析先进文化理论的深刻性、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的同时,还要利用形象思维加强教学活动的生动性、观赏性、艺术性;在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理解先进文化和“三俗”文化不同点的同时,更要激发他们对先进文化的追求和对“三俗”文化的厌恶情感,达到情理统一;在对先进文化基本原理系统阐述的同时,更要对典型性、代表性的具体事例进行深入剖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三俗”文化的危害性。
五、发挥校园文化的载体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及服务实践中所传承、创造、积累并共享的、以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一切物质成果、精神财富及其行为方式的总和。它包含精神文化(包括学校风气、学校传统、教职工的思维方式等,是校园文化建设和灵魂工程的核心)、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是学校精神与办学理念的外在表现)和器物文化(各种物质设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条件)三个层次。高校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够培育师生独立的人格精神,激发师生对高尚道德的追求,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我国历来重视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强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抵制“三俗”文化侵蚀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载体作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学生树立正确 “三观”中的潜移默化作用。首先,高校应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循行为准则、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品德、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高校应营造良好的校园自然环境,增大硬件设施投入,提升环境设计和校园设施的文化品位,构建健康向上的生活氛围;其次,重视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排除校园周边不良环境的影响。再次,高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用先进的文化形式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调节学生的不良情绪。最后,高校应强化网络文化建设。加大对网络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全方位的校园网络文化教育系统,让学生随时随地能够感受先进文化的辐射,同时把好网站关口,拒绝色情网站和不良网站的进入,严格管理校园BBS,拒绝“三俗”言论进入校园网。
总之,“三俗”文化伴随特定时代而生,特定的社会需求和社会群体为其滋生提供了土壤。随着先进文化在全社会的大力宣传、社会风气的好转,“三俗”文化最终将走向死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7.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2.
[4]江泽民.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655.
[5]江泽民.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087—2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