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统一的自我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功能性成分,主要包括个人生活情景记忆、自我个性特征、个人生活的事实经历等。脑损伤病人和发展障碍病人在自我个性特征知识上,表现出一定的弹性。我们认为人类的记忆结构可能包括一个亚系统,这个亚系统在功能上专门负责自我知识特征的获得、保存和提取。而且神经心理学的案例研究还发现,不仅知识的存储和提取是分离的,在知识的获得上也是分离的,自我个性知识的获得是通过领域特殊性这一学习机制实现的。
关键字:自我;个性知识;情景记忆;特质概要
1.引言
心理学家一致认为,信息是以两种基本类型存储的,即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陈述性记忆又分为两种类型: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相对来说,大部分的语义记忆与自我是不相关的,是不需要回忆和再次体验的。而情景记忆都有关于自我的心理表征,自我可以是媒介或者是某些行动的接受者,也可以是刺激者或者某种情境的经历者。
个体过去的情景记忆很明显是自我知识的第一来源。然而,是否这些记忆是自我知识库的唯一来源?如果这个唯一的信息知识库是以情景性记忆存储的,那么自我特质判断将是个缓慢的过程。所以最好是提前将个体在多种行为情景中表现出来的特征概括起来,存储为特质概要。
在下文,我们将回顾整合以往的证据,即证明特质概要信息库的存在。
2. 心理如何存储特质概要
以往的研究为如何进行人格的特质判断提出了两种解释。抽象的观点认为是直接提取已经准备好的特质概要。计算的观点否认特质概要,认为提取特质判断是在线计算的,即对特质的判断是建立在对情景记忆的提取基础上。
需要指出的是,这两种观点对于特质判断是否需要提取情景记忆是对立的。这些观点已被以多种范式验证过了,下文将主要讨论启动范式的结果。
2.1检验认知正常个体的特质概要
直接的检验方法就是使用启动范式。用启动范式检验的结果是,支持抽象的观点,不支持计算的观点。
若计算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当被试在完成描述任务时,特质一致性情景将会被激活和分析。如果特质一致性情景记忆被激活,那么完成描述任务的被试对这些记忆的提取将快于完成控制任务的被试。实验的结果是:首先做了自我描述判断的人其在做特质判断时并不比控制组被试反应要快。实验结果支持抽象的观点,即做特质判断没有启动与特质一致的情景记忆。该观点主张特质判断可以直接通过特质概要进行,不需要提取情景记忆。
其他的研究表明是否呈现特质概要是依情况而定的,这解释了为什么有时需要启动特质一致性情景知识。当特质概要不存在的时候,那么在做特质判断时特质一致性情景记忆就会被激活。
此外,Klein 等人最近发现ADHD患者的自我记忆系统和正常个体的自我记忆系统是有差异的。而且运用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研究发现:被试在对自我描述的特质形容词进行判断时,激活了与语义记忆提取有关的大脑皮层(左额叶),但是却并没有激活与情景记忆提取有关的脑区(右额叶)。
这些研究都是对认知功能正常的被试进行的,整合以上研究我们得出这一论断:个体直接从语义记忆中提取特质概要,不需要从情景记忆中提取信息。
2.2来自认知功能受损个体的证据
鉴于认知正常个体的不同记忆系统间可以正常的相互作用,所以很难理清在自我知识方面不同记忆系统的相对作用。而神经心理障碍者的记忆提供了在相对独立条件下操作各成分系统的可能,这样就可以回避其他系统的影响。下面通过几个案例研究来说明。
2.2.1 案例之D.B.
D.B.是一个79岁的老人,他是由于心脏休克后缺氧而成为遗忘症患者。
为了检验D.B.的语义自我知识,让他在两个不同的场合下,判断一系列自我描述的个性特征,也让他的女儿评定D.B.同样的特质。结果发现D.B.能准确而详细的知道自己的个性,但是他无法意识到任何具体的行为或经历。这表明即使他失去了全部的情景记忆,但他却能准确的知道自己的个性特征 。这也证明了自我知识在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上是分离的。但是能将个性特征的语义知识从其他类型的语义知识分离出来吗?
D.B.的语义记忆虽受到疾病的影响,但受损程度远轻于情景记忆的损伤。虽然他知道很多一般性的生活事实,但是关于生命历程方面却很有问题,所以说尽管D.B.的一般语义知识很多都受到损伤,但是其个性知识却是完好的。这个结果表明语义记忆是分离的:分为一般语义知识和自我个性特征语义知识。
简言之,D.B.的案例很好的证明了情景知识与语义知识的分离,同时表明语义记忆中存在范畴特殊性的分离。即人类的认知结构包括一个语义记忆的亚系统,其功能是负责存储和提取自我知识特质。
2.2.2 案例之R.J.
我们提出这一假设,即语义自我知识在功能上独立于情景记忆,但它是根据情景记忆的信息库建构的。这个假设无法从D.B.的案例上得到证实,而R.J.是个从小就患了孤独症的男人。所以从R.J.身上似乎可以验证这一的结论,因为一个从没发展能力获得情景记忆的个体,能有完好的语义自我知识。
为了检验上述假设,Klein等人评估了R.J.的情景记忆。研究发现R.J.的情景记忆严重受损,但R.J.提取了准确的个性特质知识,其两次测验相关系数很高(r=0.86,IQ匹配控制组的r=0.78)。这表明R.J.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他在与人交往时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他是如何获得自我特质知识的?
对R.J.的进一步测试表明语义记忆存在内容特殊性的分离。Klein等人要求R.J.判断常见物体的特征。而R.J.的答案和IQ匹配控制组的答案相关,范围在0.18-0.33之间。
然而R.J.的非典型性语义知识不是由于一般意义上的不能理解或无法回答问题导致的,他回答个性问题的能力是良好的。即孤独症个体能够知道自己的个性特质,但是对食物和物体却无法获得一致性的知识。或者可以解释为:存在一个特殊的机制负责个性知识的获取,即使获取其他领域知识的机制受损严重,该机制仍然完好。
另外,根据Klein等人对另一患有阿兹海默症智力痴呆晚期的病人 K.R.的研究表明存在一个在功能上专门负责存储和提取个性知识的信息库,而且可能存在负责更新个性知识的计算机制。
3讨论
特质概要有个明显的优点:他们能为特质判断问题提供快速的答案。因为社会交往经常需要在瞬间做出判断,如果特质概要被提前计算并储存起来的话,就可以节省时间[3]。而另一种方式,即提取和在线评估情景记忆是需要对每一个特质进行判断的,这是很花费时间和计算的。这种方式虽说是不可取的,但是当特质概要不存在时,却是必需的。
这个观点解释了三个相互制约的事实。第一,它解释了为什么存在特质概要。第二,它解释了为什么提取特质概要不需要回忆与该特质一致的情景记忆。第三,它解释了为什么尽管存在特质概要还保存着情景记忆存储,以及何时特质判断需要提取情景记忆。
Klein等人提出一个极好的一揽子方案,可以在进入决策系统时启用,它是通过联合激活特质概要和与该特质不一致的情景记忆实现的。因此,即使特质概要已经形成,也要保留着存储情景记忆的功能:行为情节的记忆能提供概要范围的限定条件。
最近,也有的研究者指出抽象特征知识和个人情景记忆是相关的。该观点与自传记忆的SMS模型一致,该模型认为概念自我(即抽象特征知识)与特定情景记忆和自传记忆知识基础是相互作用的。当而Klein等人也通过对遗忘症、孤独症等患者的最新的研究验证了自我知识系统是一个相互关联,但是功能独立的系统。然这些结果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所述,人类的认知结构或许包括一个信息库,其功能是专门负责个性特征知识的存储和提取。同时有个专门机制负责该信息库的形成和更新:随着时间和经历而改变,信息库就需要不断的更新,这样才能准确的捕捉到在某一时刻一个人可能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
4 结论
4.1存在语义亚系统专门负责个性特质知识的存储和提取
研究结果支持以下推论:第一,人类心理是以特质概要的形式存储个性特征的,从这一信息库中提取特质概要不需要依赖情景记忆。第二,在语义记忆方面存在分离,即自我知识特质是在功能上独立的语义记忆亚系统。第三,个人自我的特质知识是独立于对其他人特质知识而储存的。综上所述,记忆系统中存在一个语义亚系统,该系统在功能上专门负责自我知识特质的存储和提取。
4.2 存在一个专门的习得系统
神经心理学的案例也引出一些尝试性的推断,这些推断是关于认知结构如何习得某种情况下个体的个性特质的。第一,习得个性特质不需要有意识提取情景记忆。第二,在语义方面的任何分离,都表明存在功能上独立的存储和提取系统。第三,特质自我知识是通过习得机制获得的,这个机制在功能上区别于那些获得其他知识的机制,即自我个性知识的获得是通过领域特殊性这一学习机制获得的。
参考文献
[1]Kihlstrom, J. F.Scientific approaches to consciousness: Consciousness and me-ness .1997: 451-468.
[2]Kihlstrom, J. F. and S. B. Klein. Handbook of social cognition :The self as a knowledge system,1994:153-208.
[3]Klein, S. B., L. Cosmides, et al. Decisions and the evolution of memory: Multiple systems, multiple functions. Psychological Review , 2002,109(2): 306-329.
[4]Klein, S. B., J. Loftus, et al. Use of exemplars and abstractions in trait judgments: A model of trait knowledge about the self and oth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1992,63(5): 739.
[5]Klein, S. B., C. E. Gangi, et al. Memory and Self-knowledge in Young Adults with ADHD. Self and Identity ,2011,10(2):213-230.
[6]Starkstein, S. E., L. Sabe, et al. Severe retrograde amnesia after a mild closed head injury. Neurocase, 1997, 3(2): 105-109.
[7]Klein, S. B., K. Rozendal, et al. A social-cognitive neuroscience analysis of the self. Social Cognition, 2002,20(2): 105-135.
[8]Klein, S. B., R. L. Chan, et al. Independence of episodic and semantic self-knowledge: The case from autism. Social Cognition, 1999, 17(4): 413-436.
[9]Klein, S. B., L. Cosmides, et al. Is there something special about the self? A neuropsychological case stud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002, 36(5): 490-506.
[10]Klein, S. B., L. Cosmides, et al. Preserved knowledge of self in a case of Alzheimer's dementia. Social Cognition, 2003, 21(2): 157-165.
[11]Klein, S. B., S. H. Babey, et al. The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of trait and behavioral self-knowledge: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and new empirical findings. Social Cognition, 1997, 15(3): 183-203.
[12]Cosmides, L. and J. Tooby . Consider the source: The evolution of adaptations for decoupling and metarepresentation. Metarepresentations: 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2000: 53–115.
[13]Sakaki, M. Semantic self-knowledge and episodic self-knowledge: Independent or interrelated representations? Memory ,200715(1): 1-16.
[14]Klein, S. B. and C. E. Gangi "The multiplicity of self: Neuropsychological evidenc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self as a construct in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2010,1191(1): 1-15.
作者简介:尹娣,女,29岁,汉族,江苏徐州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自传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