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网络云技术的支持,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慕课”正在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并给全世界教育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风暴。慕课是源于英文“MOOC”, 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中文译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这种在线课程的特点是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进程、学生的学习测评、师生互动过程等被完整地、系统地通过网络在线实现。“慕课”这一概念是在2012年受到西方著名院校的广泛关注。美国多所知名大学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纷纷宣布与慕课提供平台者Coursera,Udacity 和Edx创立合作关系,这些高校更是把慕课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2012年可以被誉为“慕课元年”。而在2013年,这个源自美国,风靡全球的新兴教育模式也在中国教育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中国的著名学府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等也陆续与国际慕课运行平台进行合作,推出自己的慕课课程。
慕课的特点:
一、开放性
慕课的开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慕课改变了传统大学的培养方式,对学习者没有设置任何准入门槛,也没有地域方面的限制。不同背景的众多学习者都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在网上参与到顶级大学提供的优质课程中,这从某种程度上真正实现了教育的公平。开放性的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教师这个层面。传统课堂上的“明星教师”,也就不过就是被有几百名学生所推崇。但是在新的慕课时代,只要是有能力有特点的老师,哪怕是出自那些不知名的大学,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积累大量人气,拥有众多的个人粉丝。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慕课给教师和学生都创造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带来公平的机会。
二、线上互动性
传统的开放教育在利用网络技术时注重的大多是开放教育课程的内容传播,例如电视大学和远程教育。但新型的慕课课程学习通过云平台把教师授课,学生讨论,课后作业,课程考试,认证管理融合在一起,是在云端实现虚拟大学的过程。这种方式与以往的在线学习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它充分展现了师生的网上互动。其真正意义在于改变了单向的填鸭式的传统学习方式,成为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新型互动式教学。而线上互动不止体现在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也可以通过慕课建立相互联系,开展学习者之间互学和互评活动,对授课内容进行进一步地探讨,有助于对知识点的深入了解。
三、客观完善的评价体系
慕课的优势还体现在大数据背景之下,每个学习者的学习偏好,习惯,成绩等一系列数据都通过云技术实现储存,并加以处理和分析。这样既省去教师在课下的繁重的批阅作业负担,又能帮助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有充分并客观的了解。而学生可以通过相应的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来查缺补漏,最大程度地掌握课程的内容。
慕课登陆中国,它对高校课堂的冲击也是有目共睹的。一方面对它的关注持续发酵,许多高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支持教师团队开发慕课,甚至有些课程研发团队每年从学校获得的经费就有上百万之多。而另一方面,从2013年来自国内外的有关于慕课的质疑声和批评声就不绝于耳。虽然很对高校都不遗余力地进行慕课推广,但在现实中,慕课在学生中的反响却甚为平淡。由此不得不让人们担心,在国外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最大的教育革新”的慕课是否会在中国遭遇滑铁卢呢?而中国全面推广“慕课”还有多少路要走呢?慕课在中国主要面临以下两大问题。
首先,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较,慕课大多是自我导向的学习,它高度依赖学习者的自身积极性和高度自觉性。对于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大学生来说,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国外盛行的“慕课”在中国学生面前显得有些水土不服。表现出来的问题就是能坚持学习完整个课程的学习者并不多,而高辍学率和低完成率显然成为了推行慕课的高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其实出现这种问题再正常不过,因为“慕课”理念源于美国,是基于美国教育的实际需求而产生的课程。而早在慕课出现之前,美国的高校就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互动的课堂教学而著称。如果说在美国学生中推广慕课只需适应从线下到线上的过程,那么对于中国学生就讲就是要跨越从线下到线上,以及从填鸭型学习到自主型学习的两道鸿沟。
其次,慕课的推广对广大的一线教师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抛开课程的制作以及相关的电脑和网络技术应用不谈,对于许多教师而言,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把慕课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衔接。在许多推行慕课的高校中,课堂教学和慕课的比重均等,让老师困惑的是“如果把教学内容都以慕课形式呈现出来,那课堂上应该教师该讲什么,还能讲什么。”出现这种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教师对课堂“引领者”的新角色不适应,老师是否能胜任这一新职位值得怀疑。
综上所述,慕课未来的发展趋势难以推测,但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注定是深远而广泛的。如何把中国的慕课打造成更适合中国学生学习的网络教学平台,如何让教师和学生借助慕课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参考国外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勇敢创新, 是摆在中国教育人面前的一道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