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新时期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与规律研究”(项目编号YETP1789)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随着自媒体的出现,其交互性强、传播快、个性化、平民化的特点,为高职学生广泛接受。本文分析了自媒体对高职生的心理及成因,并探索运用自媒体对高职生开展心理辅导的积极作用和有效途径,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状态提供新的思考和角度。
关键词:自媒体; 高职生;心理辅导
2002年美国弗吉尼亚媒体中心研究的谢因.伯曼和克莱斯.威利斯在《自媒体:受众正如何影响新闻信息的未来》报告中首先提出自媒体。2004年,美国专栏作家丹.吉尔默出版《自媒体:民有民享的草根新闻》再次使用了这一概念,即We media:人人即媒体,强调受众者的主动性,强调受众制作、生产内容。自媒体改变了以往媒体自上而下由传播者给受着的广播模式,已经开始向新闻传播者与受众改变角色的点对点传播的转变。自媒体具有交互性强、传播快、个性化、平民化的特点受到高职生的追捧。
作为高职生一线管理的辅导员,如何适应自媒体发展的时代要求,运用自媒体的技术对高职生开展心理辅导成为众多高职院校辅导员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自媒体环境下高职生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
QQ日志、心情短语、微信朋友圈、博客文章,学生们均可以用来抒发个人情感、缓解内心的压力,但是由于自媒体传播的时效性快、参与性广、交互性强的特点,如果缺乏引导和有效的支持就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心理影响。
(一)自媒体对高职学生积极的心理影响
1.缓解压力、宣泄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拉扎勒斯提出:压力是一种交流状态,是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是主观压力而不是客观压力产生的问题。高职生正处于青春末期,每天要面对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还要面对来自社会、家庭等诸多方面压力的影响,当面对挫折时,在情绪上会表现为紧张、焦虑、自责等,当压力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范围,在行为上采取外在的支持系统。而微信、QQ、微博等正好可以作为抒发情感的工具。
2.获得认可、自尊需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谈到,尊重需要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高职生在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要基础之上,学生们的关注点放在了深层次的“自尊感”,即被关注的需要之上,在关注中认可自己,同时获得别人的认可。通过QQ、微信、微博等途径,发表自己的言论、上传自己的图片,获得别人点赞和积极的评论可以让其内心深处充满自信和认同感。
(二)自媒体对高职学生消极的心理影响
1.自我认知的偏差
国内著名心理学家意象对话创始人朱建军认为,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不同的子人格,有自信的一面、有自卑的一面、有期待的一面、有自己排斥的一面。当学生们用网络语言借助自媒体来塑造自我时,通过美化自我,营造一个虚拟而完美的自身,将理想的自己通过网络的媒介进行表达。将内心真实的自己如胆怯、不自信进行隐藏、压抑,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正确地接纳自我,长此以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2.盲目从众和情绪化
自媒体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高职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社会和群体的压力,不可避免地发生从众行为。另外,信息不对称和自我判断力差,容易出现盲目的跟从和情绪极端参与。不假思索地转载别人言论观点,在微信、QQ中随声附和,面对碎片化的信息和负面的信息,缺少情绪的自我管理和理性的思考,在行为上表现出冷漠和规避性。
3.求异心理
在自媒体媒介的环境下,高职生面对信息量大、速度快的传播信息,一些学生容易产生喜新厌旧心态,热衷于追求新鲜的事物,希望生活中充满崭新的视角,对于自己熟知的事物,会有审美和关注的疲劳。个性化、标新立异来体现自己的个性和价值。当这种个性化没有标准的约束和法律的监管,求异并对高职生的思想和心理带来很多负面的冲击。
二、运用自媒体对高职生开展心理辅导的积极作用
运用自媒体进行心理辅导就是借助计算机、手机等载体,通过网络交流平台(人人网、博客)网络聊天软件(QQ、飞信、微信)与学生沟通交流,内容一般以文字为主,有图像、视频等基于高职生运用自媒体沟通的特点,运用自媒体手段对高职生进行深度辅导有其现实的意义。
(一)及时有效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无论是面谈或者网络聊天,辅导员可以主动出击,对于因现实生活和学习压力而导致的一般心理问题或共性问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等发布与学生进行私聊,既帮助学生又缓解了尴尬的局面。对于危机事件,比如有危机事件或有创伤性事件的同学,除了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关注之外,可以及时通过关注QQ、微信状态,他们会通过QQ、微信透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留下一些线索。
(二)发挥辅导员意见领袖的优势
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ship)一词源自于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及Elihu Katz的“两级传播”理论(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这个理论是用几个不同的模式试着解释,人进行关于想法、决策或是广告产品效果时会有的反应。辅导员作为高职学生思想上的引领者、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者,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权威性,辅导员可以通过分享励志的图片、视频、文字来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人格、培养抗挫折的能力。
(三)完善了心理辅导的效果
自媒体为辅导员深入学生内心世界,确保“心理辅导”取得实效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这是因为高职生的自我表现欲望比较强烈,喜欢把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喜怒哀乐发布在微信、QQ上,辅导员通过阅读大学生的微信、QQ,辅导员嫩巩固深入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他们的困惑和困难,对心理问题进行定性分析,掌握第一手的资料,确定辅导重点,增强辅导的实际效果。并通过后续的跟踪交流,巩固心理辅导的效果。
三、运用自媒体开展心理辅导的有效途径
运用自媒体开展心理辅导时,需要遵循“一个基础、二个原则”,在多部门多种渠道的配合下,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升运用自媒体开展心理辅导的素养和能力。
(一)良好的信任关系是基础
针对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自媒体的方式前提条件是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对学生进行深入和深层次的了解,这是开展深度辅导的基本要求和工作基础。辅导员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可以恰当的采用自我暴露方式,辅导员可以通过发表自己的亲身成长经历、战胜挫折的经验、分享积极向上的图片、资料、读后感等,鼓励学生点赞或讨论。
(二)保密原则和保密例外
与传统的深度辅导的工作不同,通过运用自媒体开展的工作,需要借助于QQ和微信、微博等方式,一定要注意保密原则,涉及到学生的隐私和重要的问题,可以通过私聊的方式进行,并妥善保管好聊天的记录,将聊天的记录作为是否采取下一步心理辅导的重要依据,并在合适的场合和当事人进行核实。危机事件是心理辅导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如果QQ日志和微信状态等流露出有危机事件、自杀意念、等问题时,为了学生的安全和人身安全,说明保密例外的原则,第一时间和当事人取得联系,并协助相关部门开展危机干预工作。
(三)发挥多部门、多渠道之间的配合
高职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生源、学生呈现的问题不同。危机事件要在第一时间掌握资料,并做好记录,配合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工作;面对重大的舆情与宣传部、学生处、团委配合,通过发起和组织丰富多彩的虚拟和现实世界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活动—“正能量微信写作大赛”、“公益活动在校园博客行”“微成功之分享”,正确的引导学生,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四)加强自媒体和心理辅导工作的水平
利用自媒体开展心理辅导,不同于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它有独特的规律,对辅导员的能力素质有较高的要求。要语句平和、回复及时、紧抓重点,发布的信息要“有用、有价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辅导员必须要熟练掌握QQ、微信、微博、人人等网络传播的规律和学生网络心理,参与研讨会、参与专家讲座方式,帮助辅导员利用自媒体开展心理工作的能力,尽快适应网络时代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
总之,自媒体已经成为高职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合理有效地使用自媒体的优势,抓住学生使用自媒体的心理,既有助于帮助辅导员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同时对辅导员自身的心理成长也是重要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丹丹.自媒体时代审美心理探析[D]. 江苏,扬州大学,2013,23-28.
[2]杨圣娇.自媒体传播心理动因及个体角色重塑彭湘雯 [J].现代试听,2012,(1):32—35.
[3]陈洁瑾.自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辅导员的适应性策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62-64.
[4]苏健.心理辅导视角下高校辅导员深度辅导方法创新研究[J].时代金融,2013,(5):232-233.
[5]张焱.微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时代教育,2013,71.
[6]李春伟,张熹. 大学生微博心理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