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持家治国的根本,也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和谐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然要求。在建成小康社会突飞猛进的今天,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消费理念也日益更新,铺张浪费现象也日益严重。在校园里,同学间吃喝攀比,乱吃零食,不珍惜粮食,不能节约用水用电,损坏公物等行为屡见不鲜,种种不良习气在校园滋生蔓延,给教育带来新的挑战课题。
作为新时代教育战线上的教师,有义务担当起这种新课题的挑战责任。勤俭节约这种美德承接下去,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节俭是一个人良好的个人修养的体现。三国时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说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正体现出节俭对于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事实上,自古以来,凡品德高尚者,大都注意勤俭节约。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仍保持富不忘贫、贵而能俭的品德。明代清官海瑞死后,点其行囊,只有“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其俭素之德,令人赞叹。而周恩来总理又以“简朴”为座右铭,成为令人敬佩的领袖。不难看出,节俭对于修身养德是大有益处的。对青少年进行勤俭节约养成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我们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节俭行为。
一、加强宣传教育,树立资源节约意识
通过班队活动、黑板报、校园网等多种教育宣传阵地,努力营造创建节约型学校的舆论氛围,积极倡导树立健康生活方式和科学消费观念,树立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良好风尚。开展以“节水,必须从点滴做起”、“节电,从身边做起”、“节约粮食,从手下开始”、“节约纸张,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活动,宣传节约的重大意义和国家关于节约的有关政策规定。
二、充分利用现代社会中积极因素,引导学生树立“勤俭节约”意识
开展向杰出人物学习,向身边的人物学习,经常学习勤俭节约人物先进事迹,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影响和熏陶,自觉树立“勤俭节约”意识,争做“勤俭节约”的好少年。
三、加强管理,开展“勤俭节约”活动。
1、节约用电。公共场所用电器要指定学生参与管理,严禁长明灯,办公室、会议室、走廊、通道内使用节能灯具。走廊、通道等照明需求较低的场所,宜采用低瓦的节能灯并安装声控感应开关。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电视机等电器设备不使用时及时关机。让学生参与用电管理中来,体尝节俭所带来的乐趣。
2、节约用水。健全节约用水规章制度,积极推广使用节水器具;杜绝跑冒滴漏;花木浇灌用水,采用滴灌、自动喷灌等先进灌溉方式。
3、珍惜粮食。学生在校用餐应做到基本不剩饭菜,剩菜剩饭要合理处理;不吃或少吃零食,不乱花钱;自己能做的事力争自己去做,不依不靠,学会独立。
4、不盲从,不追逐时尚;不攀比,不提倡高消费。提倡节约每一分钱,让学生每周一自制个人开支小计划,在班会上交流,全班学生监督执行。既培养学生节约意识,又培养学生理财能力。
5、爱护公物,保护好校园清洁卫生。学生轮流清捡分担区,回收废旧物品。
四、建立系列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节约资源的计量、记录、报告、奖惩等管理制度,强化对资源节约工作的日常管理,建立并落实巡视巡查制度,保证资源节约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对于有浪费行为的学生要及时予以批评教育。造成严重浪费的,视其情节通知其家长协同教育。
节俭是美德,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当努力继承并发扬光大。让我们一同来关注孩子的成长,教育他们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把节俭真正落实到行动,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