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 育又称政治思想教育和思想品质教育。它是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方面,其主要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人 民,使他们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化 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乍看起来,化学教学与德育工作似乎毫无关 系,是两码事。其实仔细观察与思考,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有许多方面的联系。只要善于捕捉机会,见缝插针,就能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使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相得益彰,从而让学生在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也有相应的提高。以下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在课堂上利用科学家的事迹激励学生,渗透德育
科学的飞速发展,是许许多多的科学家经过不懈的努力,甚至献出生命换来的,这种为了追求真理,不畏权势的创新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目前新教 材中关于科学家的插图比以前增加了许多,科学家的事迹也以小字体出现。由于考试很少考到,有的学校不重视相关内容,学生也很少去关注,这是一种学习上的失 误。学习是艰苦的劳动,只有不畏困难、志存高远的人才能坚持下去。科学家的事迹是活生生的教科书,一旦学生感悟出来,并以此为榜样,将在其学习科学的道路上产生巨大的能量。其实,教师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进行渗透,如:用挂图介绍、办学习园地、阅读图书等,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抱负、学习的成就感,比我们喋喋不休的说教更有效。
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 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自己的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
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二、在课堂练习中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程改革的化学试题渗透着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如,1.使用所谓天火、鬼火等迷信说法,其本质是 ,它是由 引起的自发燃烧,为了长期堆放的可燃物自燃,应注意 ,以降低温度等材料,进行破除迷信、崇尚科学的观念教育。2. 黑火药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它是由 、 、 配成的,属于 物。3.距今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已掌握了炼铁的技术,他们将炭不完全燃烧产生的 。在高温条件下利用 将铁矿石中的 还原为铁等材料,渗透爱国主义教育;4. 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拯救我们的地球,导致地球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谁受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生产中的 、 、 、的任意排放,农业生产中的 、 随雨水流入河中。5. 运用含 元素的洗衣粉流入河水中会使水中藻类植物疯长而破坏水质,所以目前世界上严禁生产和使用 。等材料,进行了环境保护教育;
三、选修课和课外活动是化学教师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舞台
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的。通过选修课的教学,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联系,拓宽知识面,发展兴趣与特长,培养能力,为学生今后升到高一级学校学习打下基础。
课外活动课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接触社会实际,开阔知识视野、发展个性、培养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选 修课和课外活动课对高中化学教学尤为重要,因此,这也是化学教师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舞台,通过选修课和课外活动课的德育渗透,可以培养学生树立劳动观点和 群众观点,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爱护公共财物,发扬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精神,献身农村和山区教育事业,掌握必要的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学会处理好 人际间的关系和往来,树立远大理想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学会自 我管理,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顽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四、通过灵活应用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德育教育大有裨益
化学诞生于生产、生活实际,随生产、生活的需求而发展。所以,灵活运用化学知识来认识、剖析、解释、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或问题,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 养大有裨益。例如揭示:生命活动的化学基础与李洪志的“法轮功”;指示剂遇酸碱变色与巫婆神汉的杀鬼见血;化学变化中元素、原子的种类不变与李洪志的铝变 黄金;自燃与“天火”;磷化物与“鬼火”;元素、化合物知识与虚假广告;置换反应与金银匠当着加工者的面盗取金银的伎俩;假硬币、假金银、假铜制品的识 别;生命的物质性与所谓的“灵魂”;古尸、木乃伊的不腐之谜;毒品的化学性质;毒品成瘾的生化机理;吸食毒品后愉快感觉中隐藏的沉重代价……
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 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严肃认真,敢于创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全面 研究了燃烧现象,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而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和由空气分离所得 的氮气密度不同,但是仅几毫克的差别。别人是容易忽略的,而他们却认真地分析研究,进一步地分离测量,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
通过探索事物 本质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破除迷信、识别伪科学、远离毒品、保护健康的认识和能力,均有很好的效果。
总之,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体现 了中学化学的本质特征,也是化学教学本身的客观需要。只有充分认识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义,才能使化学教学更上一层楼。通 过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在教学中通过典型的教学内容渗透,使学生从科学知识和技能学习中慢慢培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谦虚谨慎、刚毅顽强、坚持真理,热 爱国家和人民并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为将来报效祖国和人民做出自己贡献。只要我们有德育意识,合理选择化学知识与德育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一定会让学生在知识和品格上收获更大的进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综合素质高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