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90后大学生的求职问题与就业指导

90后大学生的求职问题与就业指导

作 者:李 帅 周小英 颜子波 (江西师范大学理电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摘   要:当前就业形势严峻,高校90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持续走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人才结构失衡,这是根本原因;二是部分专业设置不合理,特色不鲜明,培养出的学生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三是毕业生本身的职业能力不强,求职定位不当,缺乏自主创业精神,加大了自身的就业难度。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指导;心态

2014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727万人。今年应届毕业生绝大多数为90后,据《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查发现,相比之前的毕业生,这批毕业生的就业心态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由于90后毕业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条件相对更为优越,生活压力小,即使感受到就业压力,也抱着有父母养、就业不急的复杂心态;很多毕业生的创新意识强、个性突出,但缺乏职业梦想,择业时普遍感到迷茫无措。同时,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受到来自家长或其亲属的压力,也会对其求职心态产生重大的影响。为更好的研究、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我们通过对周边一些院校进行调查 ,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对出当前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探究,并试图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
一、90后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受到全球经济疲软的影响,我国近几年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没有明显改善,而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将长期存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90后毕业生的就业率持续走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才结构失衡是根本原因;其次该教育自身特色不鲜明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出的学生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关键;再次, 90后毕业生本身的职业能力不强,素质不高,创业意识薄弱、求职定位不当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高不成低不就,人为地加大了自身的就业难度。当然,我们也注意到,近年来院校的招生与就业情况有所好转,一些地区、一些院校甚至出现了就业、招生两旺的喜人势头,但是总体而言90后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然相当严峻。具体而言,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国家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
国家连年扩大招生,使得大学生的数量骤增,造成了人才市场上大学生供过于求的现状。尤其是90后毕业生的数量增长更快,这虽然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经济发展规律,但社会对人才需求,则因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面临机构改革,实行公务员制,进人需经公开招考,需求量锐减;许多企业处于调整、转产、优化兼并时期。吸纳新人的能力也逐渐减弱 :以往用人大户诸如经营流通、外贸、金融系统等部门,或因改革转轨,或因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约定俗成的紧缩反应。毕业生需求量趋于减少另外,90后毕业生能报考的公务员职位范围窄。录取率也不高。
全国高校专业设置趋同现象严重,部分专业的招生人数超过社会需求。全国几乎每一所高校都设类似专业,此外还有滥办学历培训班,造成了90后毕业生数量猛增,质量难以保证,自己挤兑了自己的人才市场,造成秩序混乱,影响了就业。
(二)校企之间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
很多院校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等与市场经济的需求脱节,直接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目前,很多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普遍一样。仍然只重视或者只能做到知识的传授,轻视或者很难做到对学生就业技能的培养。这些直接导致很多毕业生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都不强,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目前,许多高校因为毕业生就业困难,其人才培养也确定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而且,高校缺乏与企业的信息沟通,导致对学生的实践技能的教育严重不足。90后毕业生欠缺实践环节的锻炼和必要的人际经验,技术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相对较弱,需要进行岗前专业技术培训。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实践经验也需要不断积累。很多企业欠缺人才培养的意识,只愿招聘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才,认为招聘后企业要花大量经历和时间进行培训,还要承担工作初期因失误所造成的损失。因此,目前毕业生就业情况形成了一个怪圈:毕业生因没有工作经验找不到工作——没有工作就没有工作经验——没有工作经验就找不到工作。
(三)毕业生自身就业准备不足
1.择业思想准备不足。随着求职择业竞争的加剧,社会对90后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毕业生思想准备不足,在择业中过多地怀疑或者高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能准确自我定位,在求职中显得有些消极被动。
2.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就业观念未改变,就业期望值偏高导致理想与现实脱节,部分90后毕业生就业要求的高起点,与用人单位需求的重点下移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不能接受用人单位从基层做起的要求,怕吃苦、怕受累,又想获得较高的待遇。即使就业了,一旦个人的期望值在短期内没有实现,就会选择跳槽。
3.缺乏自信,错失就业良机。很多90后毕业生对自己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估价过低,认为自己在学校没学到什么东西,又没什么工作经验,常觉得技不如人。表现在就业过程中,一些人对自己缺乏自信,自卑心理强烈,过于拘谨,缩手缩,优柔寡断,阻碍了自身聪明才智的发挥,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自如的展示自我,从而坐失良机。
(四)用人单位盲目攀高,浪费人才现象严重
近年来人才市场出现一些用人单位提高门槛、盲目追求高学历现象,导致研究生向下挤压本科生的岗位,本科生向下挤专科生的岗位的状况,高职毕业生则逐渐向普通的打工族的岗位靠拢。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曾面向社会招聘保安,要求有研究生学历,引起了社会广泛的争议。上海曾向社会招募城管队员,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成为入门硬指标。
二、如何解决90后毕业生就业问题
(一)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素质
90后毕业生在择业前,首先,分析自己。要学会全面客观分析和认识自己,既不能自高自大,也不要自暴自弃,确立切实可行的工作岗位和择业目标。其次,转变就业观念。90后毕业生大学生要调适就业期望值,树立“到基层工作、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再次,培养综合素质。90后毕业生在校期间除要认真学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加强自己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克服自卑胆怯的心理,强化竞争意识。最后,树立创业意识,尝试走创业之路。学生应该在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对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进行深入了解,及时了解国家对自主创业的政策和支持,做好市场调查和分析,学会理财等。
(二)准确合理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调整择业期望值,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是90后毕业生就业准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第一,要有明确的价值观念。只有有了明确的价值观念,求职时就不会一味地追求体面的职业;就不会一味地往热门职业里钻;就不会走不出地域社会的圈子;就不会盲目择业,不知道自己追求的职业是什么;就不会缺乏事业心,就会实现轻松就业。第二 ,要有准确的自我定位 ,对自己的才能、实力评价过高就会孤芳自赏,好高骛远。这样无形中人为地抬高了就业门槛,从而使自己很难在现实社会中找到合适的就业位置。因此,90后毕业生必须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从自己的实际能力出发,力求做到准确定位,理智选择,方能在选择的路上顺利过关,赢得胜利。
(三)以行业为依托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根据《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教育必须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同时必须以行业为依托进行办学,把企业引进学校,把学校办在企业,通过这种模式,一方面,解决了学生的实习实训,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了企业,熟悉了社会。另一方面,也为企业通过实习实训选择优秀毕业生到本企业工作提供了平台, 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机会。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企业和学校在人才选择和学生就业的双赢。
三、结语
高校毕业生已经完成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即将步入社会,怀揣美好梦想,满载家庭的寄托和期望。帮助解决做好就业,不仅关系毕业生本人的生活,更关系到他们背后的整个家庭,关系到社会的长远发展和现实稳定。为了更好地解决90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地方政府,都出台过各种政策方针,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90后毕业生就业难题依然存在, 最为关键的还是毕业生本身,尤其是他们的就业心态。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时,应该加大力度,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对自己进行定位,从而选取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以更加好的心态面对就业。同时,90后毕业生更应该端正好自己的心态,以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对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陈国洲. 90后大学生就业心态观察[J].瞭望,2014(24).
[2]申晓敏.高职毕业生就业思想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8.
[3]王新刚,肖继新,马金锁.大学生就业状况和思想动态现状调查报告[J].继续教育研究,2010(12).
[4]徐静.关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思想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1).
[5]王辉,贾鹏.大学生就业思想动态调查——基于河北省驻石家庄高校学生的实证研究[J].就业,2013(11).
[6]陈访贤,刘向阳,胡登雄.当前大学生就业思想现状分析——基于新疆三所高校的问卷调查[J].高教论坛,2011(2).
[7]白冰,于昕.中医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价值观调查与分析——以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职业教育,2013(4).
[8]孙艳,王育.关于专科毕业生就业思想准备的调查研究报告[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9(2).
[9]李慧静,高玉娟.当代大学生就业思想调查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
[10]王宝生.如何应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U].教育与职业,2003(5).
[11]袁贵仁.认清形势 深化改革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J].中国高等教育,2002(9 ).
[13]刘慧,狄敏.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3(9).
[14]张立彬.大学生就业迎来大众化时代[N].光明日报,2003.04-10(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