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基于以人为本探析“类哲学”基础

基于以人为本探析“类哲学”基础

作 者:刘凡荣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

摘   要:“类哲学”是探讨人的本质规定的一种新哲学,也是体现着人对自身本质的全新理解的哲学形态,其主要是在“以人文本”理念的基础上得以确立的哲学基础。因此,研究关心人、尊重人和发展人的马克思“类哲学”不仅能够为科学发展管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探索以人为本的“类哲学”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构建社会主义核心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下面本研究就针对基于以人为本的“类哲学”基础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以人为本;类哲学;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总体上明确将“将以人为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突出对“人”的重视。而关心人、尊重人和发展人的马克思“类哲学”正是在“以人文本”的理念上确立的哲学基础。所以,加强研究“以人为本”的“类哲学”基础尤为重要。
一、“以人为本”的“类哲学”的理念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当前人们的关系已经处在“类”的统一的体系中,每一个人都只能在这个体系中生存、发展,而人类的共同命运、共同利益也成为每一个人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但是由于受到根深蒂固的传统哲学的影响,传统发展观“以物为本”的理论观念并没有意识到人才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才是最宝贵的自愿,所以导致这种传统的落后的观念并不能带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也就不能为国家、为人民创造出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新时期,新时代,想要有效避免传统的发展观的弊端带来的问题,我们就必须创新新的发展观,因此,以马克思的“类哲学”为理论基础,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以及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的发展观应运而生。同时,“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诞生不仅是现实和实践的发展需要,同时科学发展观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哲学观的转变,也就是马克思“类哲学”的形成。所以,从根本意义上来讲,“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马克思“类哲学”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指导思想的“双重自觉”的结果。而根据马克思“类哲学”的观点进行分析,人是现实的实实在在的人,而并不是抽象虚幻的,所以马克思认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此处的个人并不是他们自己或者别人想象出来的人,而是真实存在的现实中的人。所以“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和社会”,因此马克思最后的结论就是“人事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同时这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最深刻的理论。
二、“以人为本”的“类哲学”理念形成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均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理论来源,同时西方国家的人本主义思想也是“以人为本”理念形成的基础,而马克思的“类哲学”思想也是构成“以人为本”理念形成的重要的基础,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类哲学”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
人的主体地位确立是人从自在的人走向自由的人的转变过程。西方哲学家维柯对这一过程提出了“神的时代”、“英雄时代”和“人的时代”三个发展阶段,其中“神的时代”这一阶段人主要是处于愚笨、野蛮,处于一个被迷信、被神灵所操纵的时代;而英雄时代是由少数英雄人物所统治的时代;而“人的时代”才是人真正变成为人,才认为人人是平等的。他所提出的这三个阶段正是人不断解放自身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的主题不断确立的过程。
而以马克思理论揭示的人或者社会的三种摹本的“形态”主要是将人从群体和个体本位走向类本位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的主体性得以确立的过程。同时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阶段也正是马克思所认为的“自由个性”的“类体”为本位的阶段。此阶段,人的类本质已经明显展现,与此同时,人的主体性也得以体现,而人也必然会走向类存在的最高形态的独立自主的人。
(二)“类哲学”确立了理解人、关注人的角度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而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不仅是对象性的存在,同时也是生命性的存在。如何才能理解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和类存在物的双重统一性呢?针对这一问题,马克思的“类哲学”从人的“双重生命”规定抓住了人的内在规定性,同时也确定了理解人、关注人这一新的角度。其中人的“双重生命”主要是指“种生命”和“类生命”的统一,其中“种生命”主要是指“被给予的自然生命”,而“类生命”主要是指“自我创生的自为生命”。这一规定能够更进一步促使我们把握人的本性,区别于他物,理解人之为人的本质。
“人的奥秘在于哲学”。哲学表面上主要表达的是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其实质主要是关于人对自己的认识,而哲学也是人作为主体的自我意识。所以说,哲学的主题是“以人文本”,而对人的理解也正是由于哲学思维方式从物质的转变向人的转变,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握“具体的、现实的人”。
综上所述,类哲学主要是从人的类、类生命本性着手进行研究人的本质的一种新哲学。这种新的哲学理念是形成“以人为本”的科学价值观理念的重要的基础,同时也是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兵.  从“人”的角度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性质——类哲学对西方环境伦理学的理论超越[J].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7(03)
[2] 高文新,张伟娟.类哲学理论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6):43-47.
[3] 吴凯,杜凯.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3,(11):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