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关系密切。但相对来说由于农村初中场地差,器材设施不全,教学内容枯燥,运动形式单一等因素,学生对体育课兴趣不足,积极性不高,这些因素制约着农村初中体育教育的发展。在将近三年的体育教学工作中,本人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农村初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方面,它是训练学生运动技能,增强体质,锻炼体能,促进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的重要基地。因此,提高体育课的课堂教学,是贯彻教学方针,培养建设合格人才的具体体现。所以,提高体育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是我们体育教学工作者长时间来致力研究、探讨,努力解决的课题:
一、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的主体作用,重传授轻方法,重技术轻素质,重应试轻应用,重继承轻创新。如在速度练习中,小步跑在有些发达国家已逐渐被更新,但我们还在继续延用,缺少学习,缺少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只讲动作规范,却限制动作创新和自由发挥。而新教材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长发挥。新的教学方法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转变了教师角色,确立了学生主体地位。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农村体育教学还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不少于一小时”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以及自己动手制作器械的能力。要通过活动培养一批有组织能力的学生干部和体育专长的体育骨干,带动全体同学锻炼的热情。要激发同学们积极锻炼的兴趣,开阔视野,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将农村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有健康体魄的新一代接班人。
因此,农村体育教师必须深钻业务,精益求精,顺应改革,更新理念,改进教法,以人为本,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和锻炼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因地制宜,利用和挖掘现有器材场地,力争人人参与,让他们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和技巧,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切实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二、改进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发展空间
教学方法在体育训练中举足轻重,教师的业务水平高低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在体育训练中,教师讲解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风趣幽默,加之教师动作规范准确、协调、优美,学生就会很快领会动作要领,振奋精神,练习认真。但讲解含糊不清、啰嗦重复、规范动作不准确,不协调,不优美甚至失败,就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上课前应认真吃透教材,对每节课的练习难度要有充分的研究,安排每节课的运动量,练习密度要合理,教学方法、手段要不断改进。
教学方法不必过分强调行动一致,应提倡“形散神不散”。同时给学生一定想象的空间,使学生能在现有的知识技能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及敢于想象敢于行动的好习惯。对动作进行重点、难点分析时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抒发不同的感受,认可并承认学生能力上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发展空间,促进学习的热情的提高。
三、竞赛游戏多样化
学生的好胜心较强,都喜欢比高低,不管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都对比赛和游戏感兴趣。我曾对两个初一年级的班级做这样的实验对比:甲班安排慢跑后做徒手操,然后,让学生进行球类活动,有篮球、排球等。有的学生活动几分钟后就坐下来休息了,有的甚至坐到一边乘凉去了。至于乙班,我从开始集合整队完毕后,就开始进行“渔夫捕鱼”的游戏,虽然开始组织时有点乱,但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也集中了,从效果上看,明显要比甲班好。所以在一些纪律比较差的班级,对一些锻炼目的性不明确,自觉性不高的学生,要运用竞赛游戏来刺激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先把兴趣激发起来,然后运用兴趣迁移规律,组织学生学习锻炼。决不能一上课就是队列操。做不好,一做就是十几分钟“玩耍”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甚至二十几分钟,学生一个个愁容满面,一点积极性也没有。
中学阶段,加强体育课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兴趣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们力求探索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当前体育课提倡的成功教育、快乐教育,从某方面来说,我认为也就是对体育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引导人们实现远大理想的第一步,一个学生某门功课、某个运动项目比较突出,就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们的钦佩,他就会产生优越感,花更多时间去钻研,就可能成为这方面的专门人才和学有所长。美国教育学家杜崴也曾经说过,“教师应以儿童的兴趣为中心,教师的作用是建设、引导和帮助,创造儿童喜爱的环境”。体育课的目的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体育观念教育和运动能力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四、联系实际,自制作体育器材
在农村中学,体育原本就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体育器材的匮乏就更不足为奇了。但是面对这些难以改变的客观条件,教师应该做的不是消极教学,而应该是结合农村学校的实际来自己制作体育器材,并借助自身制作的简易的体育器材来完成体育教学,丝毫不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不利影响。
如进行踢毽教学,如果学校根本没有毽子,教师就可以根据农村的实际,让学生们从家里边带来鸡毛、铁片等东西,自己制作毽子,然后再带领学生们踢毽子。这样,寓教学于活动之中,不仅让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还有效解决了体育器材匮乏这一问题,可谓一举两得。再如进行跨栏教学,没有正规的跨栏设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用竹竿绑扎在凳子上来充当,从而也能够达到训练的目的。可见,其实只要广大农村初中的体育教师善于钻研,即使学校体育器材匮乏,也不能成为影响教学的因素,教师仍然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自制简易器材来帮助学生学习,从而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总之,要切实提高我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学质量,首先要抓好教师素质的提高,有一支思想水平高,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才有保证;其次是要根据农村初中的特点,抓好体育教学实践,因地施教,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才能真正落实好体育素质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进而促成文化课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实现提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