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小学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要提高整体教学质量,须抓好语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结合教学实际,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在备课上下功夫,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只有课前备好课,上课才能更好地去调控学生的动态,才能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
首先要备书本备教材。备好教材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想备好课最基本的要求是: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重点,把握教学难点。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明确教学的重点是什么,就可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当详则详,当略则略,主次分明。抓住课文的难点,教学设计的形式,问题的处理方式才不会单一,语文的课堂才会丰富有趣,才会是一个完美的知识殿堂。
其次,更要备好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备好的课能否为学生所接受,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检验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备好教材的同时必须备好学生。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和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动机、情感状况等。只有对这些情况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尤其要把握好提问艺术,课堂提问,问题不宜过难或过易。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可望而不可即,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和兴趣,影响课堂效率。问题过易,学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不具挑战性,即使答对,也无成功感,同样也会影响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时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和保持浓厚的兴趣。另外,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应对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及时肯定,对学生能提出问题应以表扬,让学生体味教师赞赏的愉悦。这就能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更专心地学习语文,从而提高课堂质量。
二、注重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效果。能否在上课的一开始就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即刻转移到本节课上来,并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尤为重要。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导语,以求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在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导入语,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学习目标方面,缩短学生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在最短的时间里帮助学生进入到学习新课的最佳状态,使学生思维“入路”。例如,教学《桂林山水甲天下》一文,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桂林山和水的描述来写“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因此,一上课我就在电脑屏幕上播放播放一些风景胜地的图片,(红叶似火的香山,峰峦雄伟的泰山,神奇峻秀的黄山。水平如镜的西湖,波澜壮阔的大海,幽深壮美的三峡。)让学生初步感知祖国河山是如此多娇。再通过谈话让学生激发出学习的热情,提出这篇课文的学习内容,如同学们看了录像,有很多同学又喜欢去旅游,到过很多地方,知道了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景色优美壮观。有无数名山大川像一颗颗珍珠撒落在祖国大地上。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到以山水秀丽闻名的广西桂林去旅游,欣赏那里的秀丽风光。好不好?精致的图片,伴随着愉快的音乐,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学习目标吸引;一问一答之间,教师和学生产生了良好的默契,学生们兴致盎然的进入了本课的新课学习。
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出迷人的火花。
三、更新观念,给学生展示的空间有人说
课堂就像一个舞台,课堂教学就如一出戏。但我觉得:这个舞台不是教师一人的舞台,这出戏也不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我们的学生不是单纯的观众,舞台应该是为他们准备的,真正的主角也是他们。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开展,教师作为编剧,作为导演,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到知识。教师还要尊重学生,让学生还可以改编剧本,创造剧本。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课中我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发表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也提出了疑惑之处。有分析人物性格时,有学生提出“闰土刚到我家时表现得如此怕生,后来又与我如此熟识?”我马上要求同学讨论。通过引导,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并能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有些学生还能深入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这些都得益于课堂上尊重学生,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四、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就是准确和明确。目标的制定既要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其次,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层次。可以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动机等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如:在为《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第二课时设计教学目标时,可以这样定位:①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训练,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②把自己已掌握的课文中辨别方向的方法教给大家,学习课文还未掌握的辨别方向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意识。③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通过拓展了解更多的辨别方向的方法。目标的表达准确、清晰,对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得就比较人性化。
五、教给方法,培养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捷径
“授之以鱼 不若授之以渔”可见学习方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学习方法是学生为了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所采用的某种方式、手段、途径。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才能独立地探索新的领域,获取新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因此,让学生掌握学法,学会学习,应成为语文学习创新的主旋律。学习的方法是多层次的,多角度,多种类的,下面就两个方面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1.教给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预习”乃是“学生预先学习”之意,即预习应看作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是课外到课内的桥梁和纽带,是铺垫,也是初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阶段。强调预习并形成良好的习惯,其意义在于: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主动求教的积极性,提高自学能力。2.教给学生读懂课文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力。读懂课文的方法是多方面的,从识字、解词、释句,到理解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理解文章题目,理解思考课后问题到自己能围绕课文的某一词句提出问题,从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到体会其内涵,品味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都需要教。那么,怎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悟”出方法,掌握规律,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四条途径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创新能力。1、示范引导,举一反三;2、借机渗透,适时点拨;3、反复诵读,细细品味;4、总结积累,鼓励运用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它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是一篇大文章。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