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学习的钥匙,这把钥匙用好了,问题也就解决了。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叫学问?就是要学怎么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他还说“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往往是‘学答’,学答固然重要,但是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应在答案的前面。”李博士的这些见解指出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也给我们教师指出了教书育人的方法。其实,正确的教学方法应当是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掘教材中发散性思维的内容,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么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一 、尊重情感——使学生遇“疑”敢“问”
情感是美好的,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激情,小学生更为强烈。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主动参与。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蔼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提问,就要给予表扬。一次,我在教学“泪眼蒙眬”一词时,把“眬”写成“胧”。这时,一个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居然破天荒地举起了手,说我的字写错了,“眬”是目字旁不是月字旁。全班的小朋友“唰”地一下把目光投向他。我微笑着表扬他敢于向老师提出疑问,指出老师的错误,表扬他观察仔细,认真听课。一向不发言的学生变得爱发言,遇到不懂的问题敢主动问我,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他同学看到该生的表现,课后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也敢向老师或同学提问,学习气氛特别浓厚。学生有了问题敢问,而不是让问题从手指间溜走,做到有疑惑敢质疑,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二 、 激发兴趣——使学生见“疑”会“问”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过:“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学生不仅要“学答”,更应该“学问”。但由于小学生对提问的意义认识不足,或缺乏适当的问题情境,或没有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开动脑筋主动提问,只想当“观众”或“听众”。对此,教师平时要深入学生,具体了解他们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摸清他的思路脉搏,因势利导把握好问题空间。因此,我把班上的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合作小组,优生和潜能生搭配,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问题提得好可以得到精美的奖品,并在学生栏中打上进步星。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了他们质疑的积极性,还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转变,感受到思考、质疑带来的无穷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眼观六路,耳闻八方,善于观察学生的表情、动作,了解他们的需要。
在教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桃花心木》一文时,同学们提出了种种问题:1.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不会枯萎?2.种树人为什么开始是微笑着说,到后面是语重心长地说呢?3.课文中两处“不确定”意思是一样的吗?4.课文中仅仅讲了桃花心木这种树吗?一个个活问题,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同学们是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你提我答的,气氛异常热烈,我成了一位参与者、听众。同学们在自问自答的海洋中遨游,在有价值的问题中学习。
三、授其方法——使学生有“疑”善“问”
1.课前预习的质疑。如今高段的语文教材都有预习提示 ,这对帮助学生学好语文有很大的帮助。每次预习课文我都让学生明确自学要求,并在阅读时对有疑惑的地方提出问题,也可写在预习本上。如《白杨》一课的预习提示是这样写的:“白杨,又叫大叶杨,在我国广泛种植。它能在没有人烟的沙漠中成长。读课文中的语句,想象戈壁滩是什么样的,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画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学生读了这课预习提示后,能很快在文中找出描写大戈壁样子及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句子。句子画出来了,并不表示已经懂了,去引导学生针对这两部分的内容提出疑问。经过思考,学生提出:“大戈壁给人什么样的印象?浑黄一体是什么意思?”“没有——没有——也没有——这个句式在这里起什么作用?”“文章为什么要写大戈壁的荒凉?”“爸爸在什么情况下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等等。
2. 重点词句的质疑。在初读课文阶段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相关的词句。
3.标题选择的质疑。俗话说“题好文一半”。经常推敲标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如《掌声》一课提问:课文写残疾的英子,为什么不以“默默文静”一词为主线安排文章结构?而是以“掌声”为主线?
学习中的问题无处不在,我们不能让问题从我们身边溜走。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从小养成爱提问的好习惯。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生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做学习的主人。只有让学生自主学习,打开问题的大门,才能获取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