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高中历史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作 者:付业红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毕节六中 551700)

高中阶段的历史学科是基础教育中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历史科却经常被视为“副科”、“小科”,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缺乏足够兴趣,从而给历史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本文特就如何激发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进行探讨:
一、利用文史结合增强学习兴趣
历史教育的前辈们总强调文史结合,其实无论如何,现存的史料有相当的部分是由文字记载的,学习历史必须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反过来说,在中华文明浩瀚如烟的文学中间也蕴含了许许多多的历史知识。而学生在经历了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学习过程,已经掌握有足够的史料来加以运用。如在学习春秋五霸时,便可设计用《崤之战》来导入新课。学生发现所讲的内容是自己所了解的并且还有一部分是自己想知道但尚不了解的,就能立刻投入到课堂中,枯燥的讲述立即变成了有趣的讨论。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成绩是学生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历史教学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总结历次考试和高考的得失,我发现应用其语文课的有关内容来分析试题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历史考试中的材料题和语文考试的阅读题有许多的相通之处,可以彼此借鉴,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在思考对比之后,往往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此外,联系一些学生熟悉的俗语、诗词等都能收到活跃课堂的功效,让历史课堂变得有趣起来。总之,就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功底来引导其学习历史,而不使其觉得历史课单单是老师讲给其知道的一些历史事件的集合。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群体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是一门艺术,认真研究了教材,研究了学生就能找到切实可行的教法。
1.材料学习法
材料学习法是新课程教学中最重要和最能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家实事求是求证历史的方法,并形成有尝试的历史认识。如: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说明观点;针对不同材料的证据,就内容和可信度做比较;选取某一主题,罗列来源不同的材料,让学生整理归纳,并且解释其中的差异,进而形成自己的推演,得出自己的结论。由于材料学习法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发现——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的过程,因此具有探究式学习的特征,体现了研究性学习实质的要求。
2.讨论法
讨论法主要适用于原因,影响、评价类型的问题,一般采用分组讨论。学生结合课内外所接触的史实,通过分组讨论,汇总,使其对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通过分组讨论,形成一个小组综合意见,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和学习激情,还有利于对某一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3.辩论法
辩论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思辨性较强,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会有不同结论,目前史学界仍存在一定分歧的历史问题。如上选修④第一单元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在小结阶段可以组织学生辩论秦始皇的功过问题。在教授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创始人孔子》一课时,可以举行一个辩论会,辩一辩孔子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到底是“好”是“坏”,还是兼而有之?通过辩论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以及从中感悟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结论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比较法
比较法教学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组织学生比较一些相似的或相异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历史事件的复杂因素,学会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授《开辟新航路》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新航路的开辟和郑和下西洋的异同,尤其是对中西社会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在教授日本明治维新时,比较中国戊戌变法与其异同。通过比较法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一定的历史观点去解决纷繁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
5.讲授法
讲授法是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新课程教学中仍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对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尤其是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思维能力难以达到的问题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此外,这种教学方法也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在历史知识,教学能力和水平上的优势,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解决问题。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外,有讲叙法、观察学习法、实践学习法、图表法等。若能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安排,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合理引用娱乐资讯,体现学生个性
  我们面对的是尚未成年而又充满活力,追求时尚的高中生,相信他们对娱乐八卦新闻有较多的关注,上课时如果能适当加入些娱乐资讯,相信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讲述中国古代的印刷品--《金刚经》时,按照一般的方法,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才能记住《金刚经》是唐朝时期印刷的,并且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如果是为了记东西而记东西,长期如此,学生势必会觉得历史学科枯燥而乏味。我在介绍这个知识点时,先是给学生搜索了这样一则资讯--澳门赌王─何鸿燊,砸下六九一零万港元(约合新台币三.一亿元),收购清代圆明园十二生肖铜铸首中的马首,而旋即捐赠给中国政府,学生一看到,马上议论起来,何鸿燊是谁?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马首为何物?马首怎会会流失在海外?……课堂气氛也因学生的讨论进入高潮,我见时机成熟,便告知他们"马首"和《金刚经》都是流浪在海外的国宝,与马首不同的是《金刚经》现仍藏大英图书馆……通过这种方式教学,不断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也能让他们在快乐中掌握此类知识。
四、用名人胜地效应来吸引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
  名人效应不可小觑,不仅仅体现在在商业行为中。尤其是对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世界观正经历着形成、演化到最终定型这一过程。名人的言行好恶对他们影响很大。若加以恰当地诱导,是有助于学习的。古今中外历史上都有许多名人重视历史。如:我国的毛泽东主席一生钟爱历史,并从中获取智慧,解放了全中国人民,缔造了新中国;江泽民同志则告诫,我们的干部,要读一点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现代史。英国举世闻名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到,读史使人明智。学生普遍对军事家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果告诉他们:叱咤风云一生的拿破仑最终留给儿子的遗言是要好好读一些历史书,那么很多学生会因此改变轻视和厌恶历史学科的状况。美国前总统里根也建议女儿选修历史。这方面的事例非常之多,经常给学生宣讲一些,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当前我国历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生的兴趣爱好万千,历史的激趣方式万千,当枯燥乏味的历史课本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撞时,教师的教学技巧就显得极为重要,它不仅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欲望,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达到历史课堂与学生学习兴趣的自然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