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策略

浅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策略

作 者:燕 彬 (贵州省赫章县河镇乡花坭小学 553205)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小学数学教学中多种方法策略已广泛得到运用,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教学质量的最大功效,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点、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动手实践
  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在此,我们特别强调会做,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通过实践,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知识一般都是他人生命实践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外在于自己的符号化知识和显性化经验,更要让学生用特殊的方式认识和体验人类创造知识的生动过程,使学生与生产知识的人和历史进行对话,从而把他人生命实践的结果转化为自己生命实践的体验,把他人生命实践中的经验和智慧,通过自己的体悟和践行,转化为自己生命成长的重要资源和精神能量。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实现知识对学生而言的由“外”向“内”的真正转化。以“圆的初步认识”为例,来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是:第一环节,感悟画圆原理,形成圆的核心概念(如:在不同情境中画圆,感悟事实,积累体验)。第二环节,运用画圆原理,创造画圆的工具(如:图钉,绳子等)。第三环节,理解圆心和半径的作用,认识圆的基本性质等。
二、加强教学引导,培养学生学习方式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的课本知识并不能通过直接的实物进行具体的展示教学,当碰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当中的实物进行讲授,从而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里就要强调转变教师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适应性,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标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求、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积极有效的学习,主要是进行适当的接受式学习,重视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在新课程中实现课堂教学的师生双边活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要相互适应,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从中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和培养实践能力的目标。
三、巧施教学方法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在竞赛中,由于强烈的好胜心、好奇心驱使,他们总希望争第一,总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看哪一组算出来的人多”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 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这里没有什么分组原则,总之要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的成功,想办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感,这样对小学生的激励作用将会更大,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
四、巧设问题的情景,科学引导
在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因为导入是整节课的序幕,好的开头也意味了这节课成功了一半,在导入新课时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建立自信心。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创设情景用平分绿地的实际问题导入新课,让学生能很快地进入预设的学习状态,学生在这一情景中直观感受到分成的两个三角形大小相等,从中体会到一个三角形面积与所在长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给探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开启思路。然后启发:如果是一个普通的三角形,还能借助以前的知识来帮助解决吗?于是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出教学内容,带学生们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中常见的、已学过的、能理解和接受的问题,也就是说,将数学知识通过转化、迁移,使抽象的、难懂的知识“简单化”“生活化”。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也能把数学学习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当然,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也要注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教学中让学生思考、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好问题,激发思维,针对学生思考中的问题给以有的放矢的指导。  
五、吃透新课程的理念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观念随着新课标的诞生,已经逐渐淡出了教学阵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要做到这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观念不改变,相当于换汤不换药。
比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说的是这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有价值,二是学习方式有价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听一位老师上的“与11相乘的速算”,这个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中经常碰到的。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找出规律,运用规律进行计算,在获得与11相乘的速算技能的同时感悟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乐趣。
总之,教学是一门多姿多彩的艺术,需要我们这些一线的教师们用爱扬起教学的风帆,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总结和反思,才会有所创新,有所收获。作为教师不仅要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更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只有真诚的、公平的用爱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一心只为学生谋幸福,不断补充知识,更新观念,才能充分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或新问题,使我们小学的课堂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