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下的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下的教学策略探究

作 者:李太香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中学 271000)

摘   要:文章主要研究了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下的教学策略。本文从“视域融合”教学范式出发,对“视域融合”中动力、生成等部分进行全面分析,深入挖掘了上述内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文章对小学语文教学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性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策略

前言
  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将教师和学生放在平等位置,对师生关系进行强调,在该基础上对小学语文学习策略进行完善,形成了以实际教学为基础的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可以从本质上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益,改善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在当前小学语文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如何形成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下的教学策略,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结构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 “视域融合”教学范式下的动力调节策略
“视域融合”教学范式动力调节过程中要把握好学生视野,要依照具体教学内容对学生视野进行分析,形成针对性拓展对策。小学语文学生视野主要由学生思想观念、阅读经验、阅读素养、特定生理、特定心理等几方面构成,可以实现学生期待的定向和转向,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该教学需求下,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环境,通过设置悬念法、情景导入法、问题探究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上述情景给予学生持续的学习动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拓展学习方法,对不同风格、题材的学习内容进行合理运用,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文章内容,提升课堂容量。笔者在《狐狸阿权》教学过程中就通过多媒体对该故事视频进行播放,让学生结合视频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理解。在该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大大加深,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本质上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益非常显著。
二、 “视域融合”教学范式下的意义生成策略
“视域融合”教学范式意义生成主要指基于文本核心上的文本拓展,该拓展可以为学生提供完善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在拓展体系中深入了解文本表达意义,提升文本认知效果,对小学语文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下的意义生成时要把握好两方面内容:(1)填补空白点。填补空白点时教师可以依照教学内容对人物语言、人物心理、人物动作及结尾等进行填补,通过上述内容为学生呈现完善的课本知识,降低文章理解难度。笔者在《穷人》教学过程中就对桑娜抱回两个孤儿的心理进行完善,对课本中跳跃的心理描述进行补充,深入表现了桑娜在抱回孩子后的忐忑与矛盾的心情。在上述心理补充下学生对桑娜抱回孤儿的认识得到了全面提升,对本文的理解大幅改善;(2)聚焦争议点。在对争议点进行意义生成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人物形象特征、人物行为特征、文本叙述特征、文本中心思想四方面,要依照上述内容对文本的核心进行合理拓展,让学生对本文中的争议点进行合理分析,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认识;(3)捕捉兴趣点。兴趣点与学生个性息息相关,在该内容捕捉过程中教师要依照学生个性进行合理选取,通过兴趣点让学生加深对文本语言、结构、内容等的理解,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三、 “视域融合”教学范式下的人际交往策略
  “视域融合”教学范式人际交往体系构建过程中要把握好教学关系,要依照该关系对教师和学生地位进行合理设置,确保教师与学生能够“对话”协调,形成良好学习氛围。在该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设置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要鼓励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对话过程中,提升人际交往教学效益。教师要构建合理“视域融合”教学范式下的人际交往小组,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小组交流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日常学习中的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适当设置探究话题,通过上述话题引导学生交流,为学生人际交往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有空间、有意识、有目标地进行人际交往,提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下的人际交往的效益,从本质上改善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笔者在人际交往体系构建过程中就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深入挖掘,依照该内容形成对应话题引导、价值引导和认知引导,学生学习态度得到端正。
四、 总结
“视域融合”教学范式下的教学策略对“视域融合”内容进行了充分挖掘,实现了教学与学生发展关系的调整和改善,从本质上提升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在今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加大“视域融合”研究力度,对“视域融合”教学策略进行全面分析,深化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加速小学语文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 彭启福. “视域融合度”: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论”批判[J]. 学术月刊,2007,08:51-56.
[2] 王涛. 论视域融合的内涵及其对中西比较史学的重要意义[D].陕西师范大学,2013.
[3] 苏尚锋,张景斌. 教师教育中的理解与视域融合[J]. 教师教育研究,2011,03:1-5.
[4] 黄荟. 从“视域融合”的视角来看朱熹对“四书”的解释[J]. 兰州学刊,2004,0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