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级是学校的组成部分,班级的管理理念除了贯彻好学校的理念外,还要做出自己的管理特色。
关键词:管理学;班级管理;三级制度;儿童心理;心理构建
管理学理论中讲到:我们为什么需要管理?管理的核心工作是协调,衡量管理好坏的标准就是用相同的资源实现更大的效益。效率与效益相比,效益是第一位的;有效的管理,既要讲求效益、也要讲求效率;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对于一个小学阶段的班集体,孩子正处于知识接收量巨大,心智逐渐成熟的转型阶段,如何在这一个阶段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建立起自己的管理方法和理念呢?作为班主任老师,不仅要在最开始构建起自己的管理理念,并且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征构建起坚实的管理结构。
一、班级管理制度框架
刚接到这个班,班级事务千头万绪,面对孩子存在的问题和班级管理的困难,从哪里开始下手呢?第一步,通过自荐和民主投票选举,建立起班委领导班子;第二步,召开班委会制定出班级的管理制度和一日常规。其实在召开班委会的过程中,也就能多少了解班会成员的个性特征和工作风格,为班级形成较为稳定的领导班子奠定基础。一个班集体,犹如一个小的社会团体,班级管理也如企业管理,管理学的方方面面渗透其中:三级管理负责制,主管即中层领导,助理,干事,还可分为分管领导,直接责任人,小组成员,让孩子真实践行管理学理念,针对性地锻炼自身的管理能力。但班级管理又绝非完全的企业管理模式,因为实施的主体和对象都是心智尚未成熟但又处于极为敏感阶段的孩子,所以在制定规范时必须关注孩子的心智发展,体恤孩子的心理接受和承受能力。
开学伊始,通过自荐和民主投票选举,赵易福同学开始就职一名图书管理员,在上任后的第一天就完成图书编号,图书借阅制度,工作积极细致,公正严谨,深受同学们的好评。后来,在半期的班委改选中,一跃成为副班长。但是情况并没有照常理顺利铺展开来,我和同学们都发现他的工作没有以前积极主动了,发现这个苗头,及时找到赵易福谈了谈,他告诉我:以前作为一名图书管理员,虽然职务不大,但是清晰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还能做些什么。可是自从当了副班长,虽然职务更大了,但是工作却变得迷茫了,不知道自己具体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小事情有各个部门的班委,如劳动委员,学习委员,纪律委员,体育委员等等,大的事情有班长,作为一个副班长,不上不下的境遇让自己摸不到头脑,工作没有激情和头绪。其实当时班级是选了两位副班长的,另一位情况也极为相似。我警惕的意识到,三级管理模式下的漏洞。于是立即调换思路,积极想办法。灵机一动,为什么不直接参照学校的管理模式,设立分管领导,下到年级,牵头主管?于是开始把班级的管理内容氛围四个板块:学习,纪律,卫生,文体宣传。两两分配给两位副班长,作为旗下团队,并且根据学校反馈结果进行评比。我把学习和宣传分配给学习成绩优异的女孩副班长曾小琪,下属的学习委员,宣传委员,各科课代表都属于她的团队;把纪律卫生分配给很有思想和魄力的男孩副班长赵易福,旗下纪律委员,劳动委员,则属于他的团队。而班长则还需牵头班级问题集中且突出饿学习,纪律和卫生。这三位都作为直接责任人,对我负责,而团队内的成员则对副班长和班长负责。经过一学期的调整,明确责任制,层次分明,各司其职,工作有目标,针对性,竞争性,挑战性,让孩子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真正担当起了管理班级的责任。
二、班级管理中的心理构建
虽说小小一个班级,管理看似简单,实则充满挑战。毕竟成员是一个个稚气未脱的小学生。法国当代心理学家H·瓦龙在书中提到,心理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整体性。瓦龙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它一定的秩序,而且心理机能的发展顺序大体上是由机体成熟和机能觉醒来决定的。任何一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其心理活动总是呈现为一定的体系。心理的发展过程,并不是某些心理活动的简单发展,而是从一个体系向另一个体系深化,从而体现出发展的整体性。而小学阶段社交与逻辑思维的发展较快,这就决定了老师的思维方式必须考虑到孩子的心智发展。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为主体的班级成员就会遇到很多困难。看似很清晰地工作,真正开展起来还是会困难重重。班上有位叫童建均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突出问题则是做事情极为拖拉,长期迟到,而且说不出原因的迟到,每次放学都是最后一个走,而且回到寝室洗澡需要半小时,早晨洗漱也要至少20分钟,班委督促不停,生活老师批评表现出来也是爱理不理,让大家极为头疼。一次我找到建均同学,详细地问了他的生活习惯,也找到家长了解情况,家长也头疼找不出原因。后来经过我的仔细观察发现每次周五放学回家,家长来学校接孩子放学,童建均的爸爸一定是最晚的,来了之后看到孩子等了那么久,没有理由,到后来孩子也不会觉得爸爸来最晚奇怪。我们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耳濡目染,影响是一生的,孩子的拖拉,对别人的意见默然不是是能从爸爸的身上找到些影子呢?孩子一张白纸是怎样渲染的绝不仅仅是老师的教育,而更多的颜色是在家庭氛围中形成的。针对这个情况,我也找到了孩子的父亲,跟家长约法三章,为孩子树立榜样,争取能第一个来接孩子(成人自律性强,很容易办到),再则找到孩子,平等地和孩子交流,一起想办法,结果出乎意料,孩子竟然主动要求申请争当纪律委员助理,当助理可是要和纪律委员一起天天准时到校打迟到的哦,我提醒孩子想清楚,要不要一步一步来,可是孩子用坚定的眼光看着我,并斩钉截铁地说:老师,我想好了,我决定跟纪律委员申请,当一名纪律委员助理,我相信自己能做好的。我当然尊重孩子的一切积极向上的决定。果真,孩子通过了纪律委员的考核,在试用期(两周)中,不仅工作积极主动,而且再也没有迟到的情况发生了。虽然在晚自习回寝后洗澡还是较慢,但是毕竟孩子在一步一步往好的方向发展,这就达到了他自己的目标和我的期许。
班级中33个孩子,就有33个独立的个体,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和成长经历,所塑造出的个体也是千差万别。有的沉稳内敛,有的调皮捣蛋,有的阳光开朗,有的大方野性,还有的自卑寡言。如何让这些有着跨度极大的孩子的成长变得乐观向上,充满正能量呢?在每次的班会课上,我都会跟孩子们分享很多国内外的人文故事,传递最新的充满活力的文章,还会把自己的见闻拿来与孩子交流。这样的班会,目的不在于教授,而重在于孩子们的感悟,从而内化为自己的内容。但是,故事也好,文章也好,对于孩子思想的冲击往往是短暂的。耳濡目染,树立榜样,才会让孩子逐渐树立起真正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有的孩子哭着来告状,某某又欺负我了,往往老师会想到马上找来另一位当事者询问,再到批评。这样的结果是犯错误的孩子是在威胁中收敛,并不能让他意识到事情的真正后果。一次,班上的郑滋滋和另一位女生打架,被其他同学告发。而这两个孩子平时是很要好的朋友,不过经常也有点摩擦,但都没有到打架的地步。我先找到周围目击者了解情况,然后分别找到两位当事人了解情况,发现两位同学实际上并没有直接的矛盾冲突,只是在互相猜疑中发生了不愉快。最后,两个孩子站在我面前,我让他们把心中的猜忌当面问对方,最后双方都发现原来根本不是自己想像的那样,整个过程我都没有说一句话,孩子之间的矛盾就化解了。
还有一次,一个男孩在篮球场上打着篮球,和对方球队争抢过程中打人,后来还破口冲撞生活老师。而这个男孩平时情感也是比较脆弱的。好多孩子跑过来跟我反映情况,也从孩子们口中和生活老师处了解了情况。上了晚自习,一直没有看到他的身影。于是我来到操场,夕阳下一个孤独的身影,蹲坐在篮球架下,不停抽泣。要知道,这是一个12岁的男孩,这样哭泣是不常见的。我来到孩子旁边,和他坐在一起。我们的聊天从他最喜欢的篮球开始,最喜欢的篮球明星,最好的篮球搭档。在慢慢切入到主题,为什么会如此激动?孩子告诉我,他老是觉得他队的孩子在篮球场上针对他,他心理不服气,而且自己感觉从第一天打篮球他们就针对自己,心里一直有点憋屈。我跟孩子分析到,体育是一门竞技科目,如果不是充斥着这些竞争的残酷和坚持,就失去了体育的美,你作为体育的爱好者,首先肯定也是被这个体育的美所吸引。接着半开玩笑的告诉他,篮球就是那么多人争抢一个球,怎么可能没有冲撞呢?乔丹,姚明,王治郅这些大牌明星身上哪个不是伤痕累累的呢?和孩子边说边走回到教室,我也叫来了孩子冲撞的对方,大家在一起把心结解开,同时,我要求张鹏暂停篮球,也学会欣赏篮球场上的你争我夺再上场。经过一个周的调整,张鹏再次回到篮球场,而且是带着微笑与坚毅。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美好的,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免会有小插曲,面对孩子再大的错误,一定不能盲目批评,因为每一个错误的背后都隐藏着孩子们柔软的内心。他们需要被呵护,被关怀,而这些都不是粗暴的批评所能解决的。
参考资料
[1]瓦尔,《心理生活研究概论》
[2]伯利恒之星《班级管理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