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职业教育在强调其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它的根本任务还是启迪人的心智,促进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具有人文素质教育的职业教育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本文就工科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途径及对策进行思考,以期能对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工科高职;人文素质;职业教育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尖锐地指出:“学校教育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专家。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鲜明的辨别能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爱因斯坦的话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高等教育要以培养和谐的人为目标,以人文素质教育主导专业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知识、有智慧、有教养的人。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逐渐得到重视,一些院校相继开设了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但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就业率成为评价高校办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部分工科高职院校为了追求较高的就业率,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轻素质,轻德育”的倾向。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才的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
一、工科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一)文化底蕴缺失,功利倾向严重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应试教育的盛行与素质教育的形式化,导致今天的大学生文化底蕴严重缺失。笔者对所教班级的学生随机调查后发现,在一个班的62名学生中,只有3名学生不完整地读过四大名著,80%的学生是通过电视剧了解的名著内容,90%的学生认为只有专业书、考试、考证用书才是必须要读的书。在当今社会浮躁、功利等不良习气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为了考证而忙碌,他们很少主动去了解人文知识,对一些人文类讲座,也很少主动参加,缺少必要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他们认为分数、证书、奖学金这类实际的东西更能为自己赢得一个美好的未来。
(二)校园文化氛围不浓,道德滑坡现象严重
工科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往往围绕专业设置来组织设计,比较重视开展科技活动、实践活动,而较少组织有质量和人文色彩浓厚的学术报告、文艺活动等。由于校园活动内容和业余生活的单调,使一些学生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热衷于追逐时尚,荒废了学业。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工科院校普遍存在重理工、轻人文的倾向,注重校园硬件设施建设,缺乏历史文化传承,文化断裂失衡严重,人文气息氛围不浓。高校中不乏道德品质高尚的同学,但不文明现象也越来越多。如上课喧哗,迟到早退,考试作弊,乱扔垃圾,践踏草坪等。道德滑坡现象还表现在部分大学生集体观念淡薄,只讲个人奋斗,不讲团结协作。有些大学生认为参加集体活动浪费时间和精力,对他人漠不关心,对集体、国家和社会缺乏责任感。
二、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对策
(一)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既能使其形成独特的品格和精神内涵,又能够影响和引导周围的人。良好的校园氛围,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培养社会责任感。学生踏入社会,应该是一个入世之人,是一个能迅速适应社会的人。高职院校可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色,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构建和谐校园,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突出“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把人文素质教育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有机融入到各项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二)合理开设人文课程,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可增设丰富多彩的人文选修课,注重课程综合化,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使学生学习人文课程的兴趣内化为其学习动力,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据笔者所知,有些学校在选修课中就开设了《演讲与口才》、《名著赏析》、《礼仪与修养》、《孙子兵法》等,还有的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开设一些特色课程,如《合唱艺术》《书法》等,为学生搭建学习人文知识的平台。
(三)加强学生思想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主体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大学生积极引导,让学生从从思想上认识到人文素质对未来发展的深远意义,自发地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激发其学习人文知识的主动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人文精神内涵的重塑。
在我国,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2013年5 月,湖北省教育厅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通知》;2014年的教师节,习近平主席在北师大看望师生时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学生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而古代文化经典,正是培养人文素养的良好典范。
人文素质教育本身是一个终身教育的概念, 21世纪的大学生既要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人才是一个和谐、健康的人。
参考文献
[1]张宏雷,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路径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8,(9):96.
[2]姜健,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02).
[3]龙春江,论工科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