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小学体育教学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用游戏模式,则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文结合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对游戏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原则进行详细的阐述,以切实实现游戏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游戏模式;现状;应用
1、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1.1教学模式过于传统
当前,众多小学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仍旧采用传统的理论讲解的方式,忽视实践教学,这样无法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而缺乏实践的体育教学,很难实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深刻记忆与把握,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比如,体育教师在讲解齐步走时,可以在示范过后邀请学生进行展示,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
1.2体育项目设置不合理
一方面,不同的学校在体育项目的设置数量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另一方面,很多小学生在体育项目选择方面,存在集中现象,使得体育教学出现不平衡的状况。另外,部分学校在设置体育项目时,并没有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相结合,体育项目存在枯燥的特点,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
1.3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如今,小学生正面临着越来越重的学习压力,除正常课程之外,各种辅导班充斥于小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学生很少有时间参与体育锻炼。学校则是过分关注语、数、外的教学,忽视音、体、美的培养和发展,尤其是与学生的身体素质息息相关的体育课程,学校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关注,学生为此无法展现自身的优势与特长,挫伤其积极性。
2、游戏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1小学体育教学应用游戏模式的可行性
游戏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为体育教学增添了生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教学思路,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体质,愉悦小学生的身心,增强体育教学效果,十分具有可行性。
由于年龄较小,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尚未发育完全,很容易产生兴奋感和疲劳感,却具备较强的精力恢复能力。以往的体育教学模式固定、传统,教学形式也比较单一,小学生很容易产生倦怠情绪,进而对教学效果造成影响。而体育游戏形式多样,且存在竞争性,这种新奇且竞技性较强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受到学生的接受和欢迎。另外,体育游戏具备合作性的特点,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合作精神;而难度系数较低的小学体育游戏,可以很容易把握其安全性,十分适合小学生的体育教学。
2.2小学体育教学应用游戏模式的原则
第一,学生主体性原则。与之前的“师本教育”相比,现代素质教育更加倾向于“以学生为本”,因此,学校的教学工作应该围绕学生的需要进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体育教师在进行游戏教学之前,需要做好备课工作,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游戏教学,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时,需要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考虑在内,充分保证小学生的安全。
第二,有效性原则。小学体育教学的目标不仅是为了增强小学生的体质健康,而且是为了促进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提高其协调能力与反应能力。因此,教师在选择所需要的游戏时,需要与教学目标相符,且要保证为学生所接受,增强体育游戏的可行性。另外,体育课程所采用的游戏需要对体育的本质属性加以体现,保证与体育学科的联系。此外,教师在选择游戏时,需要结合群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游戏教学工作。
第三,竞技性原则。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作为一种竞技性运动,体育运动可以有效激发人的潜能和动力,促进身心健康和发展。因此,将游戏模式运用到小学体育教学中,需要遵循竞技性的原则,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在这种充满竞争性的体育游戏中,学生可以使自身潜能得到激发,进而发挥体育的锻炼功能。另外,竞技性的体育游戏可以帮助小学生克服惰性,促使学生始终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在一种“你追我赶”的氛围中,不断进步。要知道,小学生的心理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如果可以将其置身于积极的思想世界中,学生的人格会为此得以健全和发展。
第四,合作性原则。很多体育项目的完成需要多人的配合与协作,如篮球、足球、接力跑等。体育游戏也不例外,需要学生的共同合作。为此,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将全班学生划分为实力均衡的小组,并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配合与协作,实现组与组之间的良性竞争,使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得以保障,并在共同合作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现在的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往往缺乏合作意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而这种合作性的体育游戏,可以为其提供合作机会,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2.3游戏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
进行小学体育游戏教学时,需要保证以下工作的完成。第一,准备好游戏器材与场地。班级实际情况与游戏的具体内容关系着游戏器材与场地的选择,教师需要提前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亲自试作,保证器材与场地的安全,促进体育游戏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二,亲自示范游戏规则。体育教师在开展游戏教学时,需要对学生进行游戏规则、评判方法等内容的讲解,且要保证语言的简单易懂,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示范,帮助小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游戏的规则。
第三,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游戏。教师在选取整体性游戏的引导人时,需要多加重视;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则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的性别、身体素质以及技术水平等因素,保证公平与均衡;还要实时掌控游戏的开展,及时说明并解决游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游戏进行的顺利、有序。
第四,及时总结游戏情况。小学体育游戏教学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结束,并尽可能使学生获得满足感,并适当对游戏情况进行总结,公正地评定游戏的结果,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对学生的性情起到陶冶的作用。
3、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游戏模式,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需要。因此,各小学需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性格特点,合理设置体育项目,坚持学生主体性、有效性、竞技性以及合作性的体育游戏应用原则,完善游戏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建军.体育教学游戏对小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3.(11):22-23.
[2]宋星跃.娱乐中学习,游戏中进步——结合游戏进行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3.(4):27-28.
[3]张力.浅谈"拓展游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探索.2011.(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