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从《狼》初探文言文教学上的创新

从《狼》初探文言文教学上的创新

作 者:王小兰

(江西省横峰县第二中学   334300)

  文言文是语文的渊源,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泉。目前,文言文教学的低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传统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串讲模式,先让学生读通,逐字逐句逐篇翻译,分析主题和写法,虽有可取性,但篇篇如是,单调重复,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压抑,缺乏生机活力,久而久之,学生生厌,教师压抑,以至于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读不懂文言文。
        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呢? 首要的是还这些古老的文字以鲜活的生命,来打动读者。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好比经冬的草,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枯黄与衰败,可并不曾死亡,相反,却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只要经过春雨的滋润,经过和煦的春风和温暖的春阳之后,它便马上蓬蓬勃勃起来,郁郁葱葱成一片片醉人的翠绿。文言文也是如此。那么,如何让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呢?如何寻找滋润文言文教学的那一夜春雨、一缕春风、一片春阳呢?笔者认为应该: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真正以生为本。
        传统的串讲模式,许多老师一讲到底,满堂灌,学生课上记翻译,课后背笔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得不到张扬,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我认为应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读书,对照注释自己翻译,有疑问互相讨论,教师只作点拨,强调更正或是对难点、新语言点详细讲解。事实证明,许多简易的文言文,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理解、探究、讨论、思考读懂课文,学生在这种自学中不光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理解了大致文意后,学生结合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解决一些举纲张目的问题。教师可提出一些学生没有注意但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由学生探究解决。在质疑与解疑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下面就以蒲松龄的《狼》为例谈谈我对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思考和创新。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赛读、赛问、赛讲。首先,我设想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整体感知课文。其次,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质疑问难和教师点拔,落实小局的字词。最后,通过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这个作为重点安排。整个教学过程中,串讲不复存在,烦琐的提问销声匿迹,赛读、赛问、赛讲三个教学环节与整体感知课文、整体理解课文紧密相连。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比如看图片、看动画等,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融入情景之中。适当加以点拨和指导。放手让学生去学,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采用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讲故事等多种教学方法,使这堂课每一个环节都由学生主演,教师导演,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既学习到知识,又锻炼了能力,还培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首先,强化学生课前预习,初识课文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特别是文言文,学生在语言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课堂上应尽可能用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我在教《狼》时,先要求学生借助课文的注解。查阅有关的工具书诵读课文,翻译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同时,要让学生在诵读翻译的过程中,把不懂处或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做上记号,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这只是一个预习的要求。也就是说预习上先要求学生做到三读、二查、一译疑。三读指:初读正音,读通顺;再读注解,明大意;三读欣赏玩味,品佳句。二查:一查资料,找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再查工具书,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译指:学生分组讨论翻译后,再分段译在笔记本上;另一疑指:学生在串解过程中肯定有问题,发现问题放在课前质疑。
  这一环节是学生独立自主学好一篇课文的关键,同时也是学生积极的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第二,重视朗读,采用多种朗读方式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东坡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反复诵读是中国古人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文言文字词组合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决定了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初步把握文意最有效的途径。从心理学角度讲,诵读是学生个体通过大脑感知、视觉传入、声带发音、听觉监听、大脑辨别等不断循回往返的过程。学生对文字材料诵读越熟,体会就越深,意义就越明白。文章的语气、节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是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的。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从而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
        所以在教学《狼》时,我设计了赛读这样一个环节:先是3分钟自由大声朗读,教师提出层次不同的朗读要求,然后5分钟竞读比赛。或分组流水朗读赛,或对手赛,要求读出情景中的叙、议层次,朗读结束后,教师给给予恰当的评价。
        第三,让学生积极质疑、解疑,积累词语
  赛读环节结束后,第二个环节赛问——难词难句交流,让学生提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先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后教师点拨。当学生的问题提出后,我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让同学提出自己的意见,集体去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互相帮助的精神。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语句及容易弄错的地方教师给予点拨、指导。
  接着就要提示本课要重点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文言文知识一般从七个方面来归纳整理:①通假字。②重点实词。③一词多义。④词类活用。⑤古今义区别。⑥文言文句式判断。⑦难串解文言句子。根据不同课文的侧重点,而有不同的取舍。如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满井游记》一课,可侧重于四个方面的知识的整理归纳:(一)、一词多义(课后三)。(二)、词类活用。如文中“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也。”句中“泉”、“罍”、“茗”、“蹇”都是词类活用现象。(三)、文言文句式判断。对文中的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的判断。(四)、重点实词和难解句作为作业由学生自己选择去做。
  第四,做好充分准备,学生走上讲台
  最后一个环节——赛讲在《狼》这篇课文中我设计创造性复述故事:
        1)、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2)、 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课文内容“变”为一篇白话故事。
        要求:用第一人称复述故事。用第一人称,能使学生能设身处地地进入想象,更好揣摩语言的精妙,体会情节的起伏。
        方法指导:为展开铺叙,可用一些方法对课文“添枝加叶”来展开想象。如:设置环境、添加动静、加上声色、安排远近、配上衬景、表现心理。比如开头一句话,可以加上对夜色的描写,还可加上风声的描写。
        3)、同学们自读自讲。
        4)、分小组讲故事。
        5)、选手竞讲。
        6)、优胜者上台演讲。
  学生走上讲台,不仅是对学生课前预习、自学能力的考查,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一是大部分学生都有上台讲课的机会,都有锻炼的机会,锻炼了胆量,锻炼了口才,培养出较强的组织能力。二是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从主持讲解的学生方面来看,学生要对他主持讲解的那方面内容深入研究,兴趣加浓,知识面拓宽;另外,在同学们看来,由同学来讲课,距离拉近了,学习热情也提高了,许多时候就敢于发言,敢于质疑,形成了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局面。三是无意识加强了学生自觉系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这样的一节课,真正的将语文课堂交给了学生,把语文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同时也体现了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的原则:课堂教学中的全员性,求知过程中的全面性,课堂环节的全程性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深入性。让学生走上讲台,创设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条件和形式,强化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习。
  大胆放手让学生走上讲台,却也不是放任自流,实际上,这也给老师的备课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为学生无论在上课或提问的过程中,会出现更多的新问题,所以教师的备课就不仅仅局限在一篇课文中,必须做到百密而无一疏。让学生走上讲台,真正地做到了教学相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语文综合能力也都在提高。作为老师,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本人的困惑:
  文言文教学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如何才能恰如其分地将“创新”的教育理念与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到底有没有一种更趋完美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呢?这些是本人的困惑,更是许许多多在初中语文教学一线默默耕耘着的语文教师们的困惑。
  身为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的步伐不停止,在教学方法与技巧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就不会停止;教师们的探索与尝试也同样不会停步!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身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员,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勇于改革,从而更好地教给学生汲取祖国语言文化这份珍贵遗产的能力,同时也将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仍“将上下而求索”永不止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