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作 者:钱俊凤 (河北省滦平县第一小学 068250)

摘   要:在美术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对于初学美术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对学生进行观察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美术中体验到乐趣,感受美术的魅力所在,而且对于学生未来长期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观察力;培养

人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主要是通过眼睛、耳朵、鼻子以及手等,通过这些对外面的事物形成自己的认识。而美术是一种视觉意识,它要求学生通过眼睛去观察外面的世界,要想真实客观地画出事物首先要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好的观察力。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相关绘画技巧的教授。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本文提出一些建议。
一、明确观察对象,培养观察意识
在小学美术的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有很多,比如绘画、工艺造型、欣赏等,无论进行哪一方面的教学和训练,第一步都是要对事物进行观察,也就是要明确观察的对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盲人摸象的故事,并由此故事启发学生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要明确观察的对象,对事物进行全面、整体地了解,否则就容易导致绘画出的作品不完整,不细致。为了更好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以游戏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比如教师可以展示出四幅相似的风景图,让学生分组比赛找出其中的不同之处。在游戏的氛围中,学生们积极性很容易调动起来,认真地投入到观察图画的过程中。在这个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对事物的分析、理解和判断能力得到的训练。这对于以后学习绘画有着重要的影响。观察意识的培养是无时无刻的。画家叶浅予曾经说,他在走路或者乘公交车时都在不停地观察着周围的事物以及人的各种形态,这已经成为他的一种职业习惯或者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在一些绘画作品中,有许多作品只是廖寥数笔就能将人物的形态勾画地十分传神,这就得益于大师细致的观察。因此在小学美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周边的事物多加留意,养成对周边事物细致观察的习惯。
二、教授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人的观察能力需要在后天进行培养,例如在学习和实践中可以得到锻炼。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接触到绘画,观察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有良好的观察力作为基础才能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学到更多。要从小培养学生自觉地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以及各种现象的能力,并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乐趣,从而对观察事物感兴趣,并乐于观察。在观察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学生的比较与鉴别能力会也有所提高,对事物的特征认识更加深刻,这对于学生基础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观察,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是很有必要的。首先,从观察静物以及景物形如,这是培养观察力的初级阶段。例如花瓶、鞋帽以及建筑等都可以作为观察的对象,由于物体是静止不动的,因此在绘画之前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对事物进行整体的观察和研究,了解和把握事物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将从整体到局部,从主到次的观察方法融入其中,使学生掌握。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观察自然现象和运动着的事物,这些动态的事物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的敏锐性和耐力。动着的事物相对来说观察起来难度稍大,在动笔绘画之前,教师要指导学生重点观察事物的变化,掌握由静到动、由远到近、由表及里等观察方法。在对事物进行细致认真的观察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安排写生训练,通过实际的绘画操作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激发观察兴趣,提高观察能力
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更是如此。对周围的事物感兴趣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很重要的一个前提。对事物深厚的观察兴趣有助于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使其更有求和欲,从而在绘画的过程中有更好的表现。
美术不同于一般的基础性学科,它讲究学生对美感的体验,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由地进行创作。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兴趣是激发学生创造力最好的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利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周围的事物,观察事物的形态,分析事物的特征,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使观察不仅仅停留在事物表面上。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或者是对事物独特的体验,并向学生传授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物的观察会有差异的理念,使学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察。培养学生积极探究事物的习惯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事物的认识有其年龄段特有的特点,比如对色彩比较敏感,喜欢色彩鲜艳的事物,因此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来引起学生对观察事物兴趣。观察的习惯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形成的,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这远比大量的学术知识更重要。在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增长知识,并打开思路,其对事物的认识也会随着时间和经历的变化而发生不同,从而使其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深刻。美术是一门艺术性的学科,在绘画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进行创作,使学生对绘画更感兴趣,对观察事物更有兴趣,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四、总结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触美术的较早时期,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科学的观察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将之融入生活,这对于学生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培养而不断地提高,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对事物的认识也从浅到深,并不断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宏英.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 教育导刊,2014,04:77-78.
[2]王彦霞.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感[J]. 学周刊,2014,17:214.
[3]蔡月玲.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 学周刊,2014,30:183.
[4]李晓明. 浅析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J]. 大众文艺,2010,07: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