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智学生的注意力易分散。以游戏为载体,提高培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在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中,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文化,学习行为规范,学习与人相处的社交技能等。游戏是智障孩子学习的最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培智教育;游戏; 兴趣
对于认知能力差,社会适应性不强的培智学生,可以游戏为载体,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欢乐愉快的活动中慢慢学会了一些知识,掌握了一些行为规范,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我在近几年培智教育的探索中,以游戏为载体激发培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几点体会,在这里与同仁分享。
一、把枯燥的学习内容以游戏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根据培智学生好动、喜玩的特点,在课堂教学时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可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掌握知识。例如:在一节音乐课上,节奏练习比较单调、乏味,培智学生练习起来缺乏积极性。我在教节奏时,把二分音符节奏比作爷爷走路,老师讲:“看,大路上来了一位老爷爷!”这时孩子们就拍打“X-”这一节奏。边拍边讲“走呕走呕!”把四分音符节奏比作爸爸走路,老师讲:“小红的爸爸是一位运动员,你们看,他走路多精神啊!”孩子们就拍打“XX”节奏,边拍边讲“走、走”。八分音符节奏比作小朋友走路,老师讲“瞧,小红高高兴兴地跑来了”孩子们就拍打“跑跑跑跑”的节奏。在此基础上,老师又讲“爷爷、爸爸,小红走到一起来了”这三种节奏由三组孩子同时拍打,这样在走走、拍拍、讲讲、玩玩中使这三种节奏合在一起很快就掌握了。这样把教学内容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吸引他们参与其中,培养学习兴趣。在游戏过程中,培智学生精神放松,课堂气氛活跃,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技能。
二、在游戏中培养培智学生行为规范能力
培智学生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做事反复无常。而一些生活常规必须要遵守,规范的形成对于培智学生来说需要一个过程。为了促使学生把要求、规范由“他律”转向“自律”,我尝试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游戏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规范的认知——内化——自控。
(一)感性认知
培智学生情感思维比较感性,在游戏中学习规范,学生兴趣浓厚,印象深刻,容易理解,进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之产生共鸣。比如,教育学生爱护花草树木,我们设计了《小树哭了》的角色游戏,让孩子知道花草树木是有生命的,如果我们随便采摘,他们会伤心落泪,最后由孩子们自己说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花草树木,并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爱护花草树木。
(二)实践内化
新基础教育认为:只有通过学生活动所感受的道理,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只有通过活动,才能促使儿童形成社会规范和积极的价值观。游戏就是最好的活动。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讲一讲,做一做,演一演,引导学生亲自实践,亲自体验,在做的过程中悟出道理,激发道德情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首先让孩子知道文明礼貌用语,利用音乐游戏《山羊踩痛小公鸡》,让孩子们在音乐旋律中进行角色表演,实际运用礼貌用语,培养大度宽容的品质,在实践中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三)强化自控
培智学生对规范有了一定的认知,并内化后,也会出现反复。自控能力的训练非常必要。自控能力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素质,使人自觉的进行自我调控,采取合理的行为方式去追求良好的行为效果。例如:游戏《熊和木头人》过程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音乐中锻炼自控能力。学生边做自己的事情边念歌词,当念到“赶快装成木头人,不许讲话不许动,还有一个不许笑。”当音乐突然停止时,学生必须动作定型并保持不动,坚持不动才算成功。在游戏中学生必须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样就训练了自控能力。
三、在游戏中教会培智学生与人交往
当前培智学生由于社会适应能力弱,大都生活在家长的过分关爱之中,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机会,缺乏交往技巧与交往意识,不会与他人正确交往。在学校,我们以两种形式培养培智学生的交往能力:将游戏介入课堂交往和将游戏介入课后交往。在课堂上,教师能以自身的言行给培智学生交往做示范,同时给学生提供与同伴交往的尝试和实践的机会,让培智学生在游戏中的进行交往;在课余的时间里,教师逐渐放手,让培智学生自主的与他人进行交往的实践。
(一)游戏介入课堂交往
培智学生比较喜欢角色游戏。如结合小数乘法的知识设计的“购物”。活动的主题是模拟超市购物,有售货员与顾客的角色。在购物的过程中,就要发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既有顾客间又有营业员之间的联系,学生在活动时要灵活地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还要妥善地处理在购物中遇到的偶然事件(如找零)。这样就培养了培智学生的主动性、灵活性,培养其与人交往的自信心。活动结束后,还要让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和讨论,交流各自的体会,从而培养培智学生进行交流的习惯和能力。这种尝试将影响他们的真实交往,不仅可以加强知识信息的交流,同时可以自觉形成更广泛的社会关系,大大扩充学生的发展空间和活动内容以及个性。慢慢地,儿童在游戏中建立了人际关系,培养团体意识,学会如何比赛竞争、如何合作共处,学会交往技巧。
(二)游戏介入课后人际交往
课后人际交往是培智学生在学校中的重要交往形式,虽然也有师生交往,但更多的是同伴交往。这时候的交往基本脱离了老师的视线,没有课堂,没有了特定的情景,是学生之间独立的交往,也是更真实的交往,可以说是交往的实践。
老师为学生设计课后游戏很有必要。比如:“抱成团”,组织者说出一个一位数,大家以这个一位数的个数抱成一团,如果抱的个数出错,就算失败,以此渗透“数”的思想。又如:打24点,拿出扑克牌,利用四则运算的方法计算出24,提高培智学生的计算能力。以上各种形式的游戏都需要较多人参与,并且都有一定的规则,孩子们在游戏中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就这样,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了知识,懂得了遵守规则,加强了合作,学会了交往技能,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生活增添无限的乐趣和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了,才能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人的潜力。游戏是智障孩子学习的最有效的手段;或者说游戏就是学习,而且是更有效、更重要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美]约翰逊:《游戏与儿童早期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
[2]徐光兴:《儿童游戏心理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版.
[3]汪朝著:《教学新理念》,文汇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