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阶段是阅读的最佳时期,也是个人素质的奠基时期,这个时候多读多写,对于今后的成长至关重要。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我用心研读、有序引导,有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选文,制定读书计划表,有效检测阅读效果;深度解读、适度扩展,交流释疑,让阅读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爱上读书,多读一些传统的更富人性的书籍,腹有诗书气自华,对写作也大有裨益。学生经常写作,又能大大地提高悟性,提高阅读文章的能力。有效阅读,旨在“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关键词:课外阅读活动;兴趣;检测;解读
语文特级教师方仁工曾说:“课外阅读对一个人思想的发展、视野的开阔、性格的形成、修养的加强和语文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颇有同感。我曾茫然过,曾困惑过,如何有效地引导初中生积极地进行课外阅读呢?几多岁月,几多摸索,我似乎看到了一线光明,找到了一丝希望,在此就我本人多年指导初中生进行课外名作阅读时的一些做法来谈谈其有效的指导过程,希望能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敬请同仁指点,一起寻找有效指导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法宝。
有序引导,有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提高阅读质量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初一学生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欲了解社会,关心天下事,要求探讨人生的价值;面对新的学习,他们会感到课业的繁重,开始人生的烦闷,欲寻求解脱,愉悦自我心情,调整生活节律;他们的心里还有很多美好的梦,在新的起点线上都想通过拼搏与奋斗,提高成绩,实现理想。为此,我认为教师需要自己用心解读作品,大处着眼、细处着手,科学有序地引导学生开展阅读书籍,采用多种方法,设置情境,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发生兴趣,使学生对读书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去阅读更多有益的课外读物。①在向学生介绍作品时,我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不会运用环境描写,使得作文水平始终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那我们就应该在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羚羊木雕》中学习、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在学习《社戏》时让学生再次领略出色的环境描写的妙处,最后再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感受《骆驼祥子》中的环境描写,《草房子》中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等等,如此循环往复地学习,便能把知识扎根落实在学生心中,以便作文时灵活运用。再如阅读《朝花夕拾》中的叙事描写,《红楼梦》中的人物外貌描写等等。还有席慕容的《外婆和鞋》,龙应台的《目送》,孙道荣的《无数次成为背景》(《读者》),优秀作文中可作学生学习的典范文章等等。有序地开设阅读课,做到有的放矢,学生便能欣然接受。把阅读与生活、写作紧密相连起来,让学生品尝到阅读的甜头。当学生看到自己也能写出好文章时,他们自然会“亲其师,信其道”了。②师生共同朗诵精彩文章或片段。在某生深情地朗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作品中的片断之一——《保尔在烈士墓前心潮起伏》,当读到“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应虚度年华而悔恨……”其他学生也默默地跟着念,我知道学生的心已跟着保尔·柯察金的心一起跳动了。我经常会把读到的好文章与学生一起分享,深受学生欢迎。③为学生开设讲座课。开学初,我就组织了一次文学鉴赏讲座,向学生浅谈文学经典《红楼梦》的语言精华,品尝冰心清新淡雅的《红莲·荷叶·母爱》篇、《繁星·春水》篇等等。在向学生讲述时,我也谈了自己阅读的愉快,并写了一篇文章《读书,真好!》:“在书海里,完全可以听任自己的思绪在知识的海洋里神游,只要我愿意,世界各地任我走,我可以到英国借拜伦的《唐璜》,也可以到哥伦比亚读加西亚·乌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也可以为堂·吉诃德的荒唐而大笑,也可以为艾斯米拉达的命运而悲哀。”学生听了之后深受启发,觉得这样的语文活动很有意义,也很喜欢。学生的阅读欲望激发了,便对阅读发生兴趣。
当然,教师引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很多,比如抓住“焦点”、“热点”,每周进行“时文综述”、“焦点透析”,或者利用电视散文录像带、播放根据名著改编的同名影片的录像等多种形式,扩大学生视野,促使学生去阅读。我们可以通过课前三分钟朗诵,让学生把读到的好文章跟大家交流阅读感受,还可通过每周一节的阅读活动课开展师生“同读一本好书”的语文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教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的体系里去。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所讲授的科学知识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学生感到知识是帮助他把‘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弄得更加清楚所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用心研读,才能有序引导学生阅读,当学生领略到了阅读的喜悦,便会养成爱看书的习惯,对课外阅读发生兴趣。
帮助制定读书计划表,有效检测阅读效果。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接下去就需要解决读什么的问题,这时候,老师的指导很关键。比如初一学生正处于生理上的第二断奶期,正确的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缺乏准确的鉴别能力,自控能力差,有意注意力弱,在课外阅读中极易陷入武侠、言情小说和卡通画构置的情节中不能自拔。这就需要老师先行一步,博览群书,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地引导学生涉猎文学精品,如可引导学生阅读冰心《繁星·春水》、泰戈尔的《飞鸟集》、《伊索寓言》、高尔基的《童年》、鲁迅的《朝花夕拾》等。向学生推荐《读者》、《意林》、《时文选萃》、《作文与考试》、《百科知识》等,应至少订一份,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学生看了这些作品之后,往往能加深课内知识的理解,使基础打得更牢固更扎实,真正做到开卷有益。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上了一位良师益友。”可见,书籍的选择不可不慎。青少年时期,记忆力特别旺盛,教师就应根据初中教学大纲的要求,向学生推荐文言文、古诗词篇目让学生背诵。
由于初中生还不能按事情的缓急来分配时间进行阅读,师生可通过讨论,有计划地列出背诵篇目,分阶段进行,循序渐进,制定一份合理的读书计划表意味着阅读的成功。比如我是让学生两个月内读完一本名著,要求边看边圈点勾画,最好在有感想处写上简单的点评。再灵活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演讲,要求每位学生上讲台朗诵一个精彩片断和自己读该片断时的一点感悟,有时还可要求每位学生上讲台朗诵一个精彩片断,然后根据片断提出两个问题考考同学,根据不同名著采用合理有效的阅读方法。实践证明,这个办法可行,效果不错。同时充分利用好阅读活动课,写作指导课,每周的随笔、摘抄作业,有效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积累情况。同时要求学生要学会充分利用起寒假、暑假的时间,重读名著,写读后感,还有每学期年级举行的朗诵比赛,也能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学生因背诵而获得丰富知识,他人语言已成自己出口之言,这就有了深厚的文化素养,这就是“内功”、“底气”。
对学生的阅读成果,教师师要做出及时的评定,应创设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在更多人面前展示他的阅读成果。如每月进行随笔、摘抄“十佳”评比,适时在学习园地或学校橱窗举行摘抄读书笔记展评,举行读书小论文比赛等。学生写的阅读佳作推荐校园书刊发表或通过其他途径参与评比,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被赏识,那心里肯定别提有多开心了,这必将极大地推动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阅读质量。我们要相信,教师若能自始至终地进行指导,学生必能认真细读文章,关键词句不放过,疑难之处不绕过,必能体会文章的运笔之妙。若还能背诵二三百篇文章,话自然会说,文章也会写了。
深度解读,交流释疑,让阅读充满生命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初中生表现欲望较强,这是好事,所以当学生读了些许课外书,教师就应当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这既是对阅读对象的一次理性总结,又是对自己的语言概括、归纳能力的一种有效的训练,同时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师要引领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进行深度解读,适度扩展,交流释疑,把自己的生活积淀与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对接,让阅读充满生命活力。
如我在引导初三学生阅读孙道荣的《无数次成为背景》后,让学生设置出问题并思考:志愿者和藏族大婶为什么总是面带微笑?志愿者的微笑在我看来具有怎样的特点?这之前还写了妻子的微笑,有什么用意?师生相互阅读、讨论、交流之后,释疑展示阅读探究结果:这是作者巧用衬托手法,使“背景”于明快中富含蓄,于流畅中见丰厚,结构精致和谐,颇具魅力。你看,文章一开始着力渲染看世博热门场馆几十万游客排队的情景,“镜头里,全是排队的人头”,“炽热的空气中,每张脸上都写着疲惫”。如此描写背景,只是为了衬托其中一张与众不同的脸。“回看照片,在这密密麻麻的人头中,我看见一张笑脸,就在妻子身后不远处。”以“苦脸”反衬“笑脸”,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引人注目,令人好奇。“在这样燥热拥挤的队伍中,他怎么还能笑得出?”后来发现,他是世博会的志愿者。尽管,他与观世博的人一样,也是作为“背景”出现,且每天无数次地被别人拍进照片里,游客们谁也不会记得他是谁,但他还是希望带着“微笑”,不希望成为别人的照片里苦着脸的背景。为了这张始终带着微笑的脸,文章又进行了正衬。“忽然想起另一张笑脸。”作者叙述了西藏旅游时,看到的一位藏族大婶牵着牦牛供游人当背景拍照。当游客“顺便”将她和牦牛拍了进去,没有取景费,她也不恼,还一直带着笑容。“我不想自己在你们的相片里不好看。”作者正是反复运用衬托手法,用排队者的苦脸衬托世博志愿者的笑脸,再以藏族大婶的笑脸进一步衬托世博者的笑脸,揭示“背景”的深层内涵。我又适时提醒学生,联系之前看过的龙应台的文章——《目送》,有何相似之处?生顿悟:《目送》一文中也用了恰当地反复,“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突出父女母子离别时那一丝平静的哀痛。第一次是“我”对“儿子”的“目送”,第二次同样的文字是“我”对“父亲”的“目送”,相同的文字,相同的亲情,相同的不舍与无奈,人生的轮回,在劫难逃,冷静的文字,重复的文字,道出的正是世间轮回的规则。用这样的反复叙述,使上下文衔接更紧凑;分清层次,增强文章节奏感;一唱三叹,强化了文章的感情。孙道荣的《无数次成为背景》一文在结尾处也采用了抒情手法,释放作者对“背景”的所感所思:我们只是偶然地互为背景,这一辈子也几乎不大可能再遇见。“但我希望自己也总是面带笑容。”因为,自己“曾经和他友好地互为背景。”如此读文,学生必能在审美阅读中感受到阅读交流的愉快。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读有所得,这就是我们指导阅读的宗旨。
我曾组织初一学生讨论冰心写的一篇情深意切的优美散文——《笑》,从文章的意境、主题、构思、语言等方面进行赏识,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冰心是如何截取勾画的?为什么这“三笑”能浑然一体?“三笑”提示了怎样的主题?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读了文章后有什么启发?学生相互阅读、讨论、交流之后,深刻地掌握了文章的内蕴,并学会了从自己的生活中采撷亮丽的花瓣,有位学生就成功地写出了一篇作文《三哭》。我也曾与学生一起欣赏优秀作文《怀念被你宠溺的日子》,细细品味富有情趣的生活片断的组合,将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平常积累的生活材料与学生分享,唤醒他们相似的生活经历,某生后来写的文章《我和我的外公》获了奖,显得很开心。我发现,通过经常的“交心”,可以使学生的阅读所得不断趋于完善,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
总之,教师要积极想办法,大力倡导每位学生读好书,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足够的阅读积累,有了源头活水,写作时必能文思泉涌。而经常写作,又能大大地提高悟性。阅读活动与写作激情共舞,必然旋转出语文阅读的无限魅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
[2]《学校素质科研热点研究全书》周宏等编,经济日报出版社。
[3]《成功愉快教育全集》王大凯等编,新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