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戏曲进校园”热的冷思考

“戏曲进校园”热的冷思考

作 者:王存胜 (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 276800)

随着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他们酷爱流行文化,对传统文化略显淡漠。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比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曲境况堪忧。
这一现象而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也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地措施。2008年,教育部决定在北京等10省市开展京剧进课堂活动,让京剧等戏剧艺术走进音乐课程的试点工作,并逐步向全国推广。京剧进课堂从试点到推广,逐步扩大为戏曲进校园,拉开了一轮戏曲教育进校园的热潮。冷静分析这股“戏曲进校园热”,就会发现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开展。
戏曲艺术讲究“童子功”,10-18岁是黄金年龄段,戏曲后备人才培养,重在从小培养,从基础抓起。因此,让戏曲走进校园,让学生在其学习的黄金年龄开始熟悉戏曲,学习戏曲,培养其学习戏曲的兴趣,对于弘扬传统艺术,促进戏曲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作用。虽然这些措施对戏曲的传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在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剧种选择相对单一。京剧虽然是我国的国粹艺术,但它只不过是我国文化艺术奇葩中美丽的一朵。我国戏剧种类非常丰富,据统计,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有360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比较流行的剧种有昆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评剧等50余种。在全国各地,人们对不同剧种的喜爱程度是不一样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剧种在地方更有群众基础。因此,推进校园的剧种应更丰富些,可以加入广为流传群众喜爱的其他剧种以及在具有本地特色的地方戏曲,让学生们从小就认识戏曲,喜欢戏曲,促进本地特色艺术的传承,推进对本地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传统艺术。
其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是特色艺术进课堂的重要环节,教师队伍的培养是特色艺术进课堂中所有环节中的重中之重。而京剧这样的传统艺术,和流行歌曲的简单易学不同,其行当、唱法复杂,技术层面高,需要日积月累长年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学成的。要上好传统艺术特别是戏曲课程,要求更高。教师须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深入了解相关知识,要熟悉这些特色艺术的发展与历史,以及现状与未来;要熟悉它们的主要唱腔,相关剧种的代表性人物和唱段;熟悉其伴奏音乐和伴奏形式,还要了解其表演形式和表演特点,并且还需教师作一些示范演唱。目前绝大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师都非戏曲专业,掌握的传统艺术知识和曲目也不多,符合上述要求的更是凤毛麟角。这就给戏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第三,相应教材缺乏。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综合了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融会了杂技、武打等技术性动作和假面、服饰等装饰性艺术,广泛调动了诗词、小说、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等各艺术门类的表现力,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本薄薄的教材,很难承载所有的内容,并让学生们乐于接受。而且,很多地方戏曲都是通过口口相传来传承,并没有规范的文字记录。
第四,学生兴趣淡薄。学习传统戏曲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更需要一定的天赋和外在环境。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课需基于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来设计和实施相应的活动。目前学校地方戏曲教育相关课程的开设主要安排在音乐课上,而且主要教授戏曲的历史、流派、唱腔等内容。大多数学生在不了解其背景之下,很难喜欢上戏曲艺术。而且在流行音乐通俗易学的背景之下,大多数的中小学生很难对行腔和吐字等难度较高的戏曲艺术产生兴趣。更甚者,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有些学生把戏曲艺术的学习看作是一种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强制性的搞一刀切式的教育,极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艺术的传承。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和灵魂,是温暖我们终生的“母乳”。冯其庸先生说:“中国的戏曲如果灭亡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就灭亡了一半或三分之一;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传统文化(其中必然包括独立的民族精神),这个民族也就失去了它独立存在的精神基础”。让戏曲走进校园,使祖国优秀的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使学生从小树立一种文化尊严和自信,必将有利于传统艺术的传承。
因此,戏曲艺术以教育为名进入校园后,什么方式可以让那欣赏传统艺术的火种长久地留存于中小学生的心底?笔者认为,首先必须解决师资短缺问题、编写与学生们的接受能力相适应的教材,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第一,聘请专业人士,走进校园授课。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我们必须寻找一些艺人巨匠,用其大才美德,开辟一条道路,使我们的年轻人由此而进,如入健康之乡;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艺术作品到处都是;使他们如坐春风如沾化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之间受到熏陶,从童年起,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所以,戏曲艺术走进校园,教师瓶颈是我们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在地方都有戏曲爱好者以及戏曲演员,他们在京剧以及地方戏曲方面都有特殊的造诣。各中小学校可以聘请他们为学生授课,给予适当的补贴,既可以提高戏曲课程的教学水平,解决教师缺乏的难题,也让学生欣赏到名家的唱段,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此外,学校还可以在校外辅导员的建设上建立长效机制,让一些喜爱特色艺术的教师也参与进来,形成一种学习传统艺术的校园氛围,也为学校戏曲文化的建设储存教学骨干力量。
第二,开展校本课程,撰写特色教材,吸引学生兴趣。学校在开展特校本课程过程中,遇到的另一个难题就是没有专门的教材。这不仅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困难,也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挖掘。我们如何编写教材,才能让中小学生像热爱动漫图书那样爱上传统艺术呢?如何将优秀的代表性剧目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和家乡的热爱,并能为传统艺术的学习打下持久的基础呢?培养学生的爱好特长,需要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调查,之后,教师再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首先,应按照学生的学习意愿编写他们感兴趣的教材。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以开展问卷调查,征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发动有条件的学生上网学习,查找教相关问题,打印后交给老师。教师把这些资料筛选后编印成专门的读物供学生阅读。这种有针对性的读物,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其次,编写图文并茂的教材。根据调查,现行使用的大多戏曲教材,除了大量枯燥的背景介绍,就是让人一头雾水的五线谱,学生对其根本不感兴趣,甚至连翻阅的兴趣都没有。笔者认为,将学生感兴趣话题的调查报告收集上来以后,在编写教材时,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配上有针对性的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知识呈现在教材上,并减少以五线谱形式出现的唱段。最后,教材的难度不应过难。中小学生的戏曲教材应主要以知识普及为主,让学生认识这些戏曲,了解其产生的背景、流派、行当、唱腔等知识,让学生多听些难度较低的经典曲目,多看些水平较高的戏曲表演视频,吸引学生继续学习。对那些学习兴趣浓的学生,可以在课外活动时,多加引导。
第三,改进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兴趣来自于自己的爱好,也需要教师的因势利导。为此,学校应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活跃课堂的气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如整合课程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等。传统艺术博大精深,包含诸多学科的学问,需要各学科教师的积极参与,语文课可结合戏剧课文的教学普及相关常识,从文化、文学的角度上进行赏析;历史课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清艺术流派形成的渊源和发展过程;政治课可从社会学的角度,给学生讲解弘扬特色艺术、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信息技术课可结合动画制作,渗透艺术知识;音乐课、美术课、舞蹈课、手工课等可讲解传统艺术的唱腔、鼓点、灯光、道具、化妆脸谱等的奥妙。同时,传统艺术进课堂宜删繁就简,衣饰和脸谱等净、丑类化妆可暂时省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挑选易学易唱的选段进行教学,并以“听”为主,结合视频;还可让学生跟着伴奏带练唱腔,重在体会举手投足间的音韵神态。此外,学校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成立不同的小艺术团体,学习表演;组织学生学习传统名曲名段,开展故事会、演讲赛、论文赛、手工制作赛等活动;学生具有一定基础时,可与社区文化队或庄户剧团进行交流,共同排练剧目,进一步挖掘孩子们的兴趣,让传统艺术恒久地留在孩子们的生活中;通过写训练日记、阅读整理相关资料、写研究小论文等活动,使学生熟悉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艺术,爱上这些传统艺术。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校外举办的戏曲活动,通过让在戏曲方面小有造诣、有一定表演水平的学生登上更广阔的舞台,来激励学生积极学习,吸引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最少吸引学生收看戏曲节目的兴趣。
戏曲进校园热是一个好现象,但是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冷静而理性的分析这股热潮背后折射的问题与不足,找到更好的改进措施,把这项活动落到实处,让更多的孩子受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挖掘戏曲艺术中积淀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族智慧、艺术精华和审美情趣,开展戏曲艺术进校园的活动,架起这座使青少年通向传统文化的桥梁,可以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培养戏曲人才,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参考文献
[1]杨彬,《当代戏剧》,2004,(06),《浅谈京剧音乐》
[2] 于永正,《四川教育》,2003,(01),《京剧艺术与教学》
[3] 刘正维,《民族民间音乐概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6)
[4] 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简明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05)
[5] 任玉岭,《弘扬京剧艺术发展民族文化》,《红旗文稿》,2005,(21)
[6] 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简明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05)